黄土高原不同年限刺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本文选题:黄土高原 + 刺槐人工林 ; 参考:《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4种不同年限(10,15,25,40年)刺槐林地0—200cm土壤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不同刺槐种植时间对土壤营养元素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在每个林龄的林地内设3个小区,每个小区采用随机采样法选取3个采样点分层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碳、氮、磷、钾测定,计算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有机碳和全氮、全钾含量随刺槐年限增加呈基本增大的趋势,全磷随刺槐年限的增长变化不大;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在0—200cm土层,有机碳、全氮空间分布基本一致,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先减少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全磷在整个空间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空间变异性低于有机碳和全氮;全钾含量高于碳氮磷含量,且随土壤深度变化不大;(3)土壤C∶N比,C∶P比,N∶P比和C∶N∶P比均随刺槐年限的增长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都在15年处有最低值;(4)土壤C∶N比随土层深度在一定范围波动,C∶P和N∶P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少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
[Abstract]: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time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on soil nutrient elements and stoichiometric ratio were studied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0-200cm soil of four different years (10 ~ 15 ~ 25, 40 years) i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Three plots were set up in each woodland of forest age, and three sampling points were selected to collect soil samples by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he soil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were measured and the stoichiometric ratio wa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total potassium and total potassium increased with the years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but the total phosphorus changed littl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years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showed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2) in the soil layer of 0-200cm,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phosphorus and organic carb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was basically the same, and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otal phosphoru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The content of total potassiu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nd there was little change with the soil depth. (3) the ratio of C: n to C: P and C: n to P were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years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4) soil C: n ratio fluctuated in a certain range with the depth of soil layer. Both C: P and N: P ratios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tended to stable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43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0801)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21013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项目(Z109021429)
【分类号】:S7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英;宋玉伟;杨建伟;杜敏华;杜瑞卿;;刺槐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缩元递阶矢量分析[J];生态学报;2009年08期
2 姚玲;刘高焕;刘庆生;费立凡;;利用影像分类分析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林健康[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07期
3 郭宝妮;张建军;王震;茹豪;黄明;;晋西黄土区刺槐林耗水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2年11期
4 王林;冯锦霞;万贤崇;;土层厚度对刺槐旱季水分状况和生长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5 冯小英;;甘肃中部干旱区刺槐造林育林技术[J];甘肃科技;2013年14期
6 Н.ГОЛОВЧАНСКИЙ;С.Г.КОХАНЫЙ;陈瑞祥;;提高刺槐林分的生产率[J];河南科技;1983年09期
7 王彦辉;刺槐对降雨的截持作用[J];生态学报;1987年01期
8 陈一鹗,刘康;长武塬区立地特征及其对刺槐林生长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3年05期
9 曹扬;赵忠;渠美;成向荣;王迪海;;刺槐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5期
10 李金朝;李钟汶;牟溥;葛剑平;;黄土高原地区刺槐生长模型概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江涛;允超;朱延林;;浅议国内刺槐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2 张敦论;张振芬;王方泉;;刺槐无性系育种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3 赵忠;曹扬;成向荣;王迪海;;刺槐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4 宋永芳;;发展速生刺槐林 培育林业新产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沈芳;贺康宁;张光灿;;黄土半干旱区集水造林地刺槐的林木生产力和水分生产潜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卫三平;王力;;黄土丘陵区农林地SVAT系统水分传输模拟研究[A];山西省第十一届青年优秀水利科技论文选集[C];2012年
7 卫三平;王力;;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冠的水文特征[A];山西省第十一届青年优秀水利科技论文选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田现增;河口区实施10万亩刺槐林恢复工程[N];东营日报;2012年
2 唐山市汉沽管理区农业局 郭香宝;人工改造灌状丛生刺槐成林技术[N];河北科技报;2006年
3 ;多倍体刺槐综合利用项目大有可为[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4 记者 赵侠;陕西将适度增加刺槐成过熟林采伐指标[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杜鹏;百年老矿的生态复兴[N];黄石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泰君;陕西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碳固持特征与影响因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史振华;晋西黄土区刺槐生长与降水量的关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郑元;刺槐光合生理特征与固碳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曹帮华;刺槐抗旱抗盐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袁存权;刺槐有性生殖过程及交配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刘江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天然化程度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7 周靖靖;刺槐林叶面积指数特征及其遥感影像反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8 杨芳绒;河南洛宁浅山区刺槐能源林生物量与热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张国君;饲料型刺槐优良无性系选育及其栽培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吕海波;纸坊沟流域刺槐林土壤有机质演变特点及其累积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俊嫒;刺槐在呼和浩特市区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雅丽;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刺槐种群动态分析[D];山西大学;2014年
3 李芳菲;刺槐人工林C、N、P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孙培峰;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林分结构和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韩跃;黄河三角洲混交林生长规律和土壤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顺祥;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健康评价经营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史元春;兰州北山刺槐主要功能性状的坡向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红霞;黄土高原刺槐植物功能性状变化与环境适应的生态学意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徐海燕;安塞县刺槐林分结构与叶性状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姜丽娜;多花刺槐有性生殖生物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84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08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