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下草甸栗钙土燕麦田土壤微生物特征
本文选题:耕作方式 + 微生物量碳 ; 参考:《生态学报》2016年05期
【摘要】:河北坝上地区高寒半干旱的独特生态环境,土地沙化风蚀严重,作物产量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尚未有深入研究,尤其是人为干扰下的土壤微生物在作物生长季的动态变化。为了明确耕作方式对草甸栗钙土土壤微生物性状的影响特征,依托定位12a的免耕、深松、常规耕作田间试验基础,通过辅助设置12a免耕、深松后的翻耕处理,监测了燕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等性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活跃微生物量围绕燕麦抽穗期为"W型"时序变化,长期免耕与深松下呈现0—10 cm表层土壤富集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免耕与深松有利于提高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多年免耕和深松后翻耕能使土层间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差异减小。燕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呈现"U型"时序变化,免耕0—10 cm土层呼吸速率具有较其他耕作方式更高的趋势。在燕麦生育期内,土壤呼吸商一直处于较低而平稳的水平,燕麦收获后进入土壤微生物的高活性期;0—10 cm土层翻耕与多年免耕与深松后的翻耕处理土壤呼吸商有高于免耕处理的趋势。翻耕对于促进冷凉区土壤库存养分的活化与适时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Abstract]:The uniqu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lpine and semi-arid area in Bashang Hebei Province is characterized by serious erosion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low crop yield. The activities of soil microbes have not been studied deeply especially the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microbes in crop growing season under human disturbanc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tillage methods on soil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in meadow chestnut soil, th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no-tillage, deep loosening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for 12a, and the 12 year no-tillage and deep-loosened tillage treatment were adopte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ctive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respiration rate were monitored in oat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active microbial biomass changed with "W type" time series around oat heading period, and long-term no-tillage and deep Panasonic soil showe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riche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in 0-10 cm surface soil. No tillage and deep loosening can improv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in 0-10 cm soil layer, and the difference of active microbial biomass between soil layers can be reduced after years of no-tillage and deep loosening. The soil respiration rate of oat field showed a "U" time series change, and the soil respiration rate of 0-10 cm soil layer in no-tillag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illage methods.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of oats, the soil respiratory quotient was at a low and stable level. Soil respiration quotient (VQ) after harvest of oa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tillage treatment in high activity period of 0-10 cm soil layer, no tillage for many years and deep loosening. Till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activation and timely supply of soil nutrients in cold areas.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张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201003053)
【分类号】:S15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全胜,李凌浩,韩兴国,董云社,王智平,熊小刚,阎志丹;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J];生态学报;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雨坤;张静妮;杨殿林;陈秀蓉;张天瑞;赵建宁;赵帅;;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分析[J];草业学报;2011年04期
2 王秋红;蓝江林;朱育菁;肖荣凤;葛慈斌;林营志;陈亮;刘波;;脂肪酸甲酯谱图分析方法及其在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J];福建农业学报;2007年02期
3 闫晗;;土壤的生物学指标在矿区侵蚀土壤研究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4 毕江涛;贺达汉;沙月霞;黄泽勇;;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5期
5 蔡倩;杜国栋;吕德国;何跃;姜涛;孙继军;于涛;;科尔沁沙地南部果-草(粮)间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4期
6 王蕾;王加启;李发弟;刘仕军;哈斯;梁松;;日粮添加亚油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对奶牛瘤胃原虫奇数碳链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聂艳丽;王丽;杨华景;童清;;堆肥用作育苗基质对团花根腐病的抑制作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8 唐超;刘润进;刘永举;王宝山;;连作番茄保护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时空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6期
9 刘辉娟;柴强;黄高宝;周海燕;朱静;;丁香酚对小麦-蚕豆间作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3年03期
10 沙金龙;李健;李志刚;;不同方式有机物料处理对沙化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婷婷;蔡为明;范丽军;金群力;冯伟林;沈颖越;;以金针菇菌渣和稻草为基础两种双孢蘑菇堆肥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动态比较分析[A];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江山;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郝文芳;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学过程及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林贵兵;丹参栽培土壤适宜性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董锡文;科尔沁沙地沙丘植物恢复进程中土壤肥力变化及线虫群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5 鲁顺保;澳大利亚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效碳和氮库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文都日乐;呼伦贝尔主要草地类型植被特征、土壤特性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梅;柴达木第四系盐湖沉积地质微生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海涵;黄土高原枸杞根际微生态特征及其共生真菌调控宿主生长与耐旱响应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闫晗;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土壤质量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10 姚协丰;庐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六种不同类型土壤细菌多样性、青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降解二氯苯胺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祥;侵蚀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及土壤碳、氮含量与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卢茜;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国斌;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张剑锋;不同经营类型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吕海燕;华北南部低丘山地刺槐和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根系呼吸特征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仪明媛;长期施肥下黑土碳库变化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晓月;根际土壤不同形态碳、氮的含量及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学章;水蚀风蚀交错带人工豆科草地生源要素的水分和密度响应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匡崇婷;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曾朝旭;太原盆地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与CO_2净交换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全胜,李凌浩,韩兴国,阎志丹,王艳芬,张焱,熊小刚,陈世苹,张丽霞,高英志,唐芳,杨晶,董云社;典型温带草原群落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与土壤水分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4年04期
2 黄承才,葛滢,常杰,卢蓉,徐青山;中亚热带东部三种主要木本群落土壤呼吸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雅星;耕作方式对华北寒旱区燕麦田杂草群落及土壤特性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岩;不同耕作方式对冀西北草甸栗钙土农田土壤特性及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92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09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