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07-23 19:03
【摘要】: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其恢复重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环境健康功能,另一方面土壤有机碳也间接影响了陆地生物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主要因子,它的转化和积累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碳循环动态,已成为生态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系统的总结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气候、地形与土壤性质、植被等)和人为(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管理措施等)各因素,并提出增加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对策。研究结果为喀斯特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石漠化地区土壤综合利用、增加碳截存应对全球碳循环减源增汇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Abstract]: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serious 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at re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southwest China.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As an important index of soil quality evaluation, soil organic carbon can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function of land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On the other hand, soil organic carbon also indirectly affects terrestrial biological carbon pool, which is the main factor of carbon balanc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Its trans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dynamics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have become one of the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ecological science. The spatial 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land cover / land use and different grade rocky desertification environment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of southwest China we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natural (climate, topographic and soil properties, vegetation, etc.) and anthropogenic (land cover / land use change), which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are further analyze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we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provide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oil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and the increase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reduction of global carbon cycle, the reduction of sources and sink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13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603)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重点项目(黔科合基础[2016]1414) 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计划课题(黔科合SZ字[2014]3036号)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黔教合KY字[2016]064) 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黔教合KY字[2016]134)
【分类号】:S15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霖娇;盛茂银;李瑞;;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科学;2016年01期

2 刘兴;王世杰;刘秀明;黄天志;李勇;;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变化[J];地球与环境;2015年05期

3 杨丰;唐文汉;王建立;姚红艳;程巍;刘洪来;;贵州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5年04期

4 吴敏;刘淑娟;叶莹莹;张伟;王克林;陈洪松;;典型喀斯特高基岩出露坡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储量估算方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06期

5 郭红艳;崔明;周金星;但新球;丁访军;吕相海;;贵州岩溶峡谷区石漠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4年06期

6 杜虎;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彭晚霞;付威波;李莎莎;;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类型碳格局变化及影响因子[J];生态学报;2015年14期

7 刘艳;宋同清;蔡德所;曾馥平;彭晚霞;杜虎;;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6期

8 张文娟;廖洪凯;龙健;李娟;刘灵飞;;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周转速率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4年05期

9 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杨钙仁;杜虎;鹿士杨;范夫静;;西南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格局[J];生态学报;2014年19期

10 宋希娟;王克林;刘淑娟;曾朝霞;寻瑞;;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养分特征[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巍;刘洋;罗钦;徐辉;刘文静;罗土炎;涂杰峰;;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动态[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7年02期

2 何梦竹;许芳芳;高兆慧;李玉成;王宁;张学胜;;淮南煤矿复垦区土壤腐殖质特征及其与重金属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1期

3 张珍明;周运超;李会;黄先飞;;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球与环境;2017年01期

4 胡芳;杜虎;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兰斯安;张芳;;广西不同林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3期

5 王雪梅;柴仲平;杨雪峰;;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差异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年01期

6 谭秋锦;陈海生;王文林;黄锡云;许鹏;郑树芳;汤秀华;;不同林龄澳洲坚果园凋落物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热带作物学报;2016年09期

7 冷寒冰;奉树成;秦俊;;城市香樟群落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6年04期

8 黄昕琦;李恩贵;张景慧;祁瑜;陈慧颖;周一飞;杨崇曜;黄永梅;;内蒙古西部自然植被土壤碳库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08期

9 李衍青;蒋忠诚;罗为群;邓艳;蓝芙宁;覃星铭;;植被恢复对岩溶石漠化区土壤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4期

10 李世杰;孟伟;;贵州省栎类土壤发生层特征及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林业资源管理;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政;李继光;李慧;张丽敏;李忠芳;娄翼来;;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和活性有机碳对生态恢复的快速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7期

2 李晨华;张彩霞;唐立松;熊正琴;王保战;贾仲君;李彦;;长期施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剖面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微生物学报;2014年03期

3 上官魁星;吴金水;周脚根;朱捍华;;县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样点密度优化[J];土壤学报;2014年01期

4 宋希娟;王克林;刘淑娟;曾朝霞;寻瑞;;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养分特征[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5 张明阳;王克林;刘会玉;章春华;段亚锋;;基于遥感影像的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时空分异[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12期

6 魏兴琥;徐喜珍;雷俐;周红艳;李忠云;;石漠化对峰丛洼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以广东英德市岩背镇为例[J];中国岩溶;2013年04期

7 宋长青;吴金水;陆雅海;沈其荣;贺纪正;黄巧云;贾仲君;冷疏影;朱永官;;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研究10年回顾[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8 盛茂银;刘洋;熊康宁;;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3年19期

9 宋敏;邹冬生;杜虎;彭晚霞;曾馥平;谭秋锦;范夫静;;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9期

10 严宁珍;程永毅;杨剑虹;屈明;;岩溶山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J];中国岩溶;201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喀斯特石漠化内在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何腾兵,罗海波,龙健;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3 李才武;;威宁种草养畜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J];中国牧业通讯;2006年07期

4 龙健;李娟;江新荣;邓启琼;李阳兵;;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5 王进;丁访军;任朝辉;姚小华;任华东;龚榜初;;黔中喀斯特石漠化地形区森林植被恢复途径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6 王华;赖庆奎;;参与式方法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中的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7 杨成华;王进;戴晓勇;丁访军;姚小华;;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段的植被类型[J];贵州林业科技;2007年04期

8 李生;姚小华;任华东;杨光芳;杨实;兰应秋;农美东;;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张美艳;邓菊芬;尹俊;;草在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研究展望[J];草业与畜牧;2010年01期

10 张琼;;纳雍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锦春;;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研究进展[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2 胡宝清;曹少英;;区域喀斯特石漠化程度演变胁迫阈值研究——以广西都安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安裕伦;;喀斯特石漠化通感研究与地区发展——以贵州省长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张勇荣;周忠发;刘梦琦;;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喻琴;周忠发;闫利会;;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探讨[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张清海;林绍霞;林昌虎;田晓琴;;贵州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特征研究[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胡宝清;梁铭忠;曹少英;廖赤眉;;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胁迫变化关系及胁迫阈值模型研究——以广西都安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胡宝清;严志强;李玲;覃开贤;;喀斯特石漠化预警和风险评估模型的系统设计——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巍鹏;熊康宁;肖时珍;翠张玲;;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10 熊康宁;盈斌;罗娅;陈起伟;;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趋势与综合治理——以贵州省为例[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志强;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贵州[N];科技日报;2013年

2 ;贵州走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新路[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3 刘义;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1年

4 记者 柳路 科技日报记者 刘志强;贵州喀斯特石漠化趋势严峻[N];光明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宁;省科技创新论坛聚焦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N];贵州日报;2008年

6 刘志强;院士专家会诊贵州喀斯特石漠化[N];科技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宋黔云;贵大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入国家“973”项目[N];贵州日报;2006年

8 记者 李琦琨 实习记者 阮广;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明显[N];经济信息时报;2010年

9 宋黔云;贵大与中科院携手进行喀斯特石漠化研究[N];贵州日报;2006年

10 宋黔云;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跻身“973”计划[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海波;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刘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矿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孝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容丽;喀斯特石漠化区植物水分适应机制的稳定同位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飞;共生理论视角下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旅游模式构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熊强辉;喀斯特石漠化区综合治理效益评价[D];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

3 胡晓;川南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不同土地覆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许留兴;喀斯特石漠化环境饲草青贮与牛羊健康养殖[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5 颜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模式与效益监测评价[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檀迪;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林果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初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7 杨洋;喀斯特石漠化信息遥感检测技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丁玲;基于光谱指数的喀斯特石漠化地物覆盖度信息提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英;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金乐;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荒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环境效应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40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140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c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