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土壤磷素淋溶和迁移特征的影响
[Abstract]:The effects of four kinds of exogenous substances (soil conditioning agent, arsenite, straw, biochar) on the leaching and migration of phosphorus in soil were studied by simulated leaching column in laborato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accumulation of total phosphorus (TP) in leaching solution was increased by adding different exogenous substances. The leaching concentration was between 0.05 ~ 2.86 mg / L ~ (-1), in which the effect of biochar and straw was remarkable. (2) the change trend of total soluble phosphorus (TDP) in soil column leaching solution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P, which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Adding straw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DRP) in soil column leaching solution in TDP. (3) addition of straw reduced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Olsen-P) in soil column, 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adding biochar,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Olsen-P) in soil column in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straw.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content of soluble phosphorus (CaCl_2-P) in each soil layer increased by 141% and 290% respectively. (4)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il soluble phosphorus (CaCl_2-P) content in each soil layer with straw addition, but in other treatments, the content of soil soluble phosphorus (CaCl_2-P)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CaCl_2-P in each soil layer with biochar changed greatly. In conclusion, biocha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bility of phosphorus leaching and migration in soil, straw can reduce the content of DRP in leaching solution and prevent CaCl_2-P from moving down the layer in soil.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2BAD15B04)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珏,阮晓红;土壤磷素循环及其对土壤磷流失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2001年03期
2 王光喜,张晶,郭丽艳;水稻应用土壤磷素活化剂效果分析[J];垦殖与稻作;2003年02期
3 杨利玲;杨学云;;土壤磷素形态研究现状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4 戴照福;王继增;程炯;;广东省土壤磷素流失和控制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5期
5 夏凤禹;魏胜利;周胜利;;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化途径的研究进展[J];林业勘查设计;2009年03期
6 李学平;邹美玲;;农田土壤磷素流失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1期
7 高兆平;;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分析进展评述[J];北方环境;2011年05期
8 李承绪;;河北省土壤磷素状况和提高途经[J];河北农学报;1985年04期
9 谢光辉;土壤磷素循环与磷肥施用研究进展[J];土壤肥料;1989年06期
10 刘建玲,张凤华;土壤磷素化学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邱亚群;彭佩钦;侯红波;李恩尧;;旱地与水田土壤磷素的环境风险和控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林启美;刘海明;赵小蓉;李贵桐;齐孟文;;原生动物在土壤磷运移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于洋;尹洁;王晓燕;;北京石匣小流域坡地土壤磷素吸附与解吸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成学;郭建芳;谢春琼;李巍;;松华坝流域土壤磷素释放影响因素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唐晓鹿;范少辉;;土壤磷有效性研究进展[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颜晓;王德建;张刚;彭小兰;;长期施磷稻田土壤磷素累积及其潜在环境效应[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高祥照;加强磷素资源管理 提高磷肥利用率[N];中华合作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斌;土壤磷素累积、形态演变及阈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何晓雁;渭北旱塬农田土壤磷素的变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廖文华;河北省农田土壤磷素转化、平衡与产量效应[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冯晨;持续淋溶条件下有机酸对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5 薛巧云;农艺措施和环境条件对土壤磷素转化和淋失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肖广全;三峡库区土壤磷素界面迁移特征及其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曹宁;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刘方;黄壤旱坡地磷积累、迁移及其环境影响评价[D];浙江大学;2002年
9 林德喜;中国主要农业生态区长期施肥土壤磷素形态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孔庆波;基于GIS我国农田土壤磷素管理及磷肥需求预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红;土壤磷素地理平衡点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2 倪杰强;不同生物碳对滴灌棉田土壤磷素及磷肥利用率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刘云霞;黑土磷素供应特征及玉米覆膜施磷效果[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高志建;磷肥运筹对滴灌稻田土壤磷素转化、分布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5 席雪琴;土壤磷素环境阈值与农学阈值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滕泽琴;土地利用方式及氮素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磷组分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7 戴佩彬;模拟条件下磷肥配施有机肥对土壤磷素转化迁移及水稻吸收利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年
8 谢莹;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磷的形态分布及其吸附释放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9 尹维文;武汉设施菜地土壤磷素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10 黄致华;酸化剂对土壤磷及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197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19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