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3S技术的地形起伏度与区域土壤侵蚀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1 07:57
【摘要】:地形起伏度直接影响着地面的径流变化,是导致土壤侵蚀的主要根源之一。分析两者相关性的前提是准确提取地形起伏度,而确定研究数据尺度下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窗口是得出可靠结果的保障。在3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均值变点法分析罗甸县基于DEM(空间分辨率为30m×30m)的最佳分析窗口,并依据2007年修正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估算研究区各样本单元的土壤侵蚀量,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罗甸县在该尺度数据源下的最佳分析窗口为32×32,最佳统计面积为0.921 6km~2,实证了均值变点分析方法提取地形最佳分析窗口的可行性;地形起伏度与区域土壤侵蚀模数的相关系数为0.519 1,充分说明了作为宏观地形因子之一的地形起伏度是区域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之一。
[Abstract]:Topographic fluctua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surface runoff and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soil erosion. The premise of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is to extract the topographic fluctuation accurately, and the best analysis window to determine the topographic fluctuation on the scale of the data is the guarantee to get the reliable results. With the support of 3s technology, the mean value variation point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optimal analysis window based on DEM (spatial resolution is 30m 脳 30m) in Luodian County, and the soil erosion amount of each sample unit in the study area is estimated according to the revised class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soil erosion in 2007.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analysis window is 32 脳 32 and the optimal statistical area is 0.921 6kmm2 in Luodian County. The feasibility of extracting the best terrain analysis window by means of mean change point analysis is demonstrat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opographic fluctuation and regional soil erosion modulus is 0.519, which fully shows that topographic fluctuation is one of the leading factors of regional soil erosion as one of the macro topographic factors.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林学院;
【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资助项目(黔科合J字[2014]2070号) 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资助项目(贵大人基合字([2013]31号) 贵州省科技计划课题资助(黔科合LH字[2014]7649号)
【分类号】:S127;S15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让虎;张树文;蒲罗曼;李飞;王晴;陈单;杨久春;常丽萍;卜坤;;基于ASTER GDEM和均值变点分析的中国东北地形起伏度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06期

2 常直杨;王建;白世彪;张志刚;;均值变点分析法在最佳集水面积阈值确定中的应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3 贾坤;姚云军;魏香琴;高帅;江波;赵祥;;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4 杨勤科;赵牡丹;刘咏梅;郭伟玲;王雷;李锐;;DEM与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9年01期

5 涂汉明,刘振东;中国地势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的求证[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训美;基于县域尺度重庆市地表起伏度的计算及其与滑坡灾害频次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靖滢;地表起伏度与区域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天竹;王晓红;;基于3S技术的地形起伏度与区域土壤侵蚀的相关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2 唐庆;贺春明;陈伟华;王娜娜;;基于DEM的合川区地形因子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12期

3 蒋美琛;田淑芳;詹骞;;北京周边重点矿山开采区的植被恢复状况评价[J];中国矿业;2017年06期

4 王小军;刘光旭;;南方丘陵区流域提取及洪水淹没模拟——以赣江上游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年05期

5 冉红;黎武;杨晓;徐珍;贺春明;蒋婷;;重庆市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其在水土流失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09期

6 陈天伟;马红艳;孟光明;何艳萍;;集水面积阈值的拟合方法[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7 齐文娟;杨晓梅;;江西省都昌县山地与平原植被界线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8 王灿灿;卫亚星;;基于CHRIS数据的HDVI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估算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年04期

9 彭文甫;周介铭;徐新良;罗怀良;;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植被覆盖动态监测[J];地球与环境;2017年02期

10 蔡宗磊;包妮沙;刘善军;;国产高分一号数据估算草地植被覆盖度方法研究——以呼伦贝尔草原露天煤矿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恒;胡卓玮;赵文吉;宫辉力;邓金宪;国巧真;;应用累积和分析算法的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确定[J];测绘科学;2014年06期

2 常直杨;王建;白世彪;张志刚;;基于SRTM DEM数据的三峡库区地貌类型自动划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12期

3 陈学兄;常庆瑞;郭碧云;张小军;;基于SRTM DEM数据的中国地形起伏度分析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4 于慧;邓伟;刘邵权;;地势起伏度对三峡库区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5 王康;何俊仕;于德浩;龙凡;李霞;;采用ArcGIS平台的地势起伏度自动提取技术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6 梁启君;梁军;王少华;孙寅乐;;分形在数字水系累计汇水量阈值确定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1期

7 陈远川;陈洪凯;唐红梅;;沟口公路小流域山洪危险性评价——以四川省凉山州美姑河省道公路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年04期

8 姚云军;程洁;赵少华;贾坤;谢先红;孙亮;;基于热红外遥感的农田蒸散估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12年12期

9 张伟;李爱农;;基于DEM的中国地形起伏度适宜计算尺度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4期

10 张学儒;官冬杰;牟凤云;陈春;;基于ASTER GDEM数据的青藏高原东部山区地形起伏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妍;基于DEM的地形信息提取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2 魏楠;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黑河幅)地貌形态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新华;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分析与提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勤科;李锐;曹明明;;区域土壤侵蚀定量研究的国内外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8期

2 杨勤科;李锐;;我国区域土壤侵蚀与环境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3 杨勤科;李锐;刘咏梅;;区域土壤侵蚀普查方法的初步讨论[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3期

4 高华端;李锐;;区域土壤侵蚀过程的地形因子效应[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年02期

5 李勋贵;魏霞;;区域土壤侵蚀演化风险分析——以泾河流域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08期

6 高华端;刘应明;;贵州省地面组成物质对地表侵蚀形态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5期

7 朱`,

本文编号:2216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216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8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