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低pH影响丛枝菌根真菌丛枝发育和磷的吸收

发布时间:2018-09-12 12:51
【摘要】: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寄主植物,在pH 3.7、pH 4.5、pH 5.5和pH 6.5条件下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分别在培养4周和7周取样测定低pH对丛枝菌根真菌(AMF)丛枝发育和磷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低于5.5时,低pH显著抑制AMF对根系的侵染和丛枝的形成,且抑制效应随pH的降低而增强;与侵染率相比,丛枝丰度随土壤pH的降低而降低的幅度更大;低pH显著降低了植株生物量;与不接种处理相比,接种AMF显著提高植株生物量;相关分析表明,在菌根侵染指标中丛枝丰度与植株生长相关性最高;方差分解分析表明,pH对植株生物量的贡献率(88%和77%,两次取样)大于AMF的贡献率(5%和8%,两次取样);低pH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与根系侵染有相似的趋势;AMF能显著提高地上部P浓度,而低pH显著降低地上部P浓度以及根系中LePT3、LePT4和LePT5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低pH对AMF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丛枝的形成与功能的抑制效应最大。
[Abstract]: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 was used as host plant. The effects of low pH on the growth and phosphorus uptak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were determined by inoculating Rhizophagus intraradices, with pH 3.7g pH 4.5 and pH 6.5 at 4 and 7 week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pH was lower than 5. 5, low pH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infection of root system and the formation of arbuscular branches by AMF,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pH, and compared with the infection rate, the abundance of arbuscular branches decreased more with the decrease of soil pH. Low pH significantly reduced plant biomass, inoculated AMF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lant biomass compared with non-inoculation treat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lant growth and cluster branch abundance in mycorrhizal infection index was the highest.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pH to plant biomass (88% and 77%, twice sampling)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AMF (5% and 8%, twice sampling), and the effect of low pH on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was similar to that of root infection. Increasing P concentration in the aboveground, Low p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concentration in shoot and the expression of LePT3,LePT4 and LePT5 in root system.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MF and plants was inhibited significantly by low pH,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and function of arbuscular branches was the greatest.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省微生物信号与作物病害防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395) 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TX01N036) 广东省科学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017GDASCX-0402)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B090918090)~~
【分类号】:S1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兆勇;魏艳丽;王发园;;地球上最广泛的共生体——丛枝菌根[J];生物学通报;2007年08期

2 任敏;毛雪飞;;蛋白质组学在丛枝菌根研究中的问题与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3 朱先灿;宋凤斌;;丛枝菌根共生的信号转导及其相关基因[J];生命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4 吴强盛;夏仁学;;柑橘丛枝菌根形态结构观察[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0年02期

5 王怀玉;黄建国;;丛枝菌根形成过程中信号转导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6 袁维风;徐德聪;;丛枝菌根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7 田蜜;陈应龙;李敏;刘润进;;丛枝菌根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8期

8 柯世省;;丛枝菌根与植物营养[J];生物学教学;2007年08期

9 杨显志,邵华,周成,宣群,杨春燕,张玲琪;丛枝菌根研究及应用[J];云南农业科技;2001年04期

10 盛敏;唐明;迪丽努尔;王亚军;牛振川;;西北盐碱土主要植物丛枝菌根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姜德锋;孟祥霞;刘润进;李晓林;;丛枝菌根对芋头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2 张美庆;;丛枝菌根在我国的商业化应用[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3 王均璃;;丛枝菌根菌在种苗生产之应用[A];中国第六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包玉英;闫伟;;内蒙古中西部草原主要植物丛枝菌根与结构类型研究[A];中国第六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永俊;张婧;冯虎元;安黎哲;;柠条根系中丛枝菌根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6 陈迎迎;胡成银;肖家欣;滑俊;杨博;;丛枝菌根真菌对枳苗生长及锌吸收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胡成银;陈迎迎;肖家欣;滑俊;杨博;;丛枝菌根真菌对枳苗生长及镁吸收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齐国辉;张林平;李春立;王红梅;仇丽饮;韦翠鸾;刘海军;;丛枝菌根真菌对银杏幼苗生长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蔡邦平;陈俊愉;张启翔;郭良栋;;重庆地区梅根际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10 崔昌华;郑肖兰;;丛枝(AM)菌根菌应用的研究进展[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王菲;小菌剂发挥大作用[N];新疆科技报(汉);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延旭;西部煤炭开采对土壤环境影响及微生物修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2 廖德华;烟草和番茄吲哚乙酸酰胺合成酶GH3.4在丛枝菌根共生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3 段廷玉;干扰与竞争条件下丛枝菌根菌和数种作物的互作[D];兰州大学;2010年

4 谢贤安;丛枝菌根共生体磷信号转运受体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范继红;黄檗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6 陈保冬;丛枝菌根减轻宿主植物锌、镉毒害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7 杨如意;丛枝菌根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宿主植物的调节[D];浙江大学;2007年

8 舒波;丛枝菌根真菌促进枳(Poncirus trifoliata L.Raf)磷吸收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董昌金;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萌发及类黄酮对丛枝菌根形成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英男;松嫩盐碱草地主要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耐盐性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张锐;转Bt基因棉对AM真菌共生特性及共生效应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曹莎莎;丛枝菌根特异性AsPT1与AsPT4基因启动子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代威;丛枝菌根与植物共生提取钴处理土壤中钴的应用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蒋骆;丛枝菌在烟草上的施用方法及应用效果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宗炯;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吸收PAHs和根际土壤中PAHs降解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李霞;DELLAs-MtDIP1-RAM1调控苜蓿—丛枝菌根共生的作用机制[D];河南大学;2015年

8 李军帅;丛枝菌根真菌菌丝侵染特性与植物系统性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杨建军;丛枝菌根对吉贝和木棉抗旱性及其根区营养的影响[D];西南林业大学;2015年

10 陈志鹏;AM真菌对植物锑积累和抗性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39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239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9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