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绿洲区苜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trend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mposition of alfalfa after planting in Minqin oasis area of Northwest China, the 3a (A3) 14a (A14) and 22a (A22) alfalfa cultivation fields in Minqin Oasis area were us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CK) as control.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arbon (LFOC),)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in all organic carbon (TOC),) recombined organic carbon (HFOC),) light groups in soil were determin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bulk density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alfalfa field were decreased by 13.9% and 95.40.3a,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tton cultivation area (CK), the TOC,LFOC,HFOC and MBC of alfalfa field were 175.00.1416.0% and 216.0%,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bulk density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alfalfa field decreased by 13.9% and 95.40.3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C,LFOC,HFOC and MBC of alfalfa field were 175.0% and 216.0%, respectively. In the vertical section, the (CK) content of cotton planting l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alfalfa land, and the content of LFOC,POC,MBC decreased with the deepening of soil layer.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FOC and TOC (p0.05). The years of alfalfa planting, soil layer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wo variable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OC/TOC (p0.01), and on TOC,LFOC,HFOC,POC,MBC,LFOC/TOC,HFOC/TOC and MBC/TOC (p0.001). Alfalfa cultivation improved soil quality, decreased soil bulk density and salt alkalinity, and was the most reasonable planting period for alfalfa for 14 years. Alfalfa cultivation was beneficial to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vertical soil layer of 0-60cm. Especially for TOC,LFOC and MBC growth effect is extremely remarkable.
【作者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61062,31560170,31560238) 甘肃省自然基金项目(1308RJZA256)
【分类号】:S153.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芳丽;高明;代文才;陶睿;吕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4期
2 田福平;师尚礼;;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碳密度年际变化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5年06期
3 邬建红;潘剑君;葛序娟;曹罗丹;李炳亚;陈昕;;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6期
4 邱晓蕾;宗良纲;刘一凡;杜霞飞;罗敏;汪润池;;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年03期
5 杨菁;谢应忠;吴旭东;徐坤;;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草地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草业学报;2014年02期
6 王耀锋;邵玲玲;刘玉学;吕豪豪;陈庆飞;廖敏;杨生茂;;桃园生草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库组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年20期
7 金风霞;麻冬梅;刘昊焱;杨鹏鹏;许兴;;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环境效应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年02期
8 房飞;唐海萍;李滨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影响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11期
9 王振;王子煜;韩清芳;李文静;韩丽娜;丁瑞霞;贾志宽;杨宝平;;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土壤碳、氮变化特征研究[J];草地学报;2013年06期
10 麻冬梅;金风霞;蒙静;杨鹏鹏;刘昊焱;许兴;;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和苜蓿品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坤;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地土壤碳氮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靖静;黄土高原西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苜蓿种植年限和轮作模式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2 闻志彬;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范小巧;半干旱黄土高原区苜蓿的种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星;师尚礼;;绿洲灌溉区与旱作区多龄苜蓿地土壤有机碳、氮及物理特性分析[J];草原与草坪;2015年01期
2 张帅;许明祥;张亚锋;王超华;陈盖;;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深层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年02期
3 张文娟;廖洪凯;龙健;李娟;刘灵飞;;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周转速率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4年05期
4 余健;房莉;卞正富;汪青;俞元春;;土壤碳库构成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年17期
5 李文静;王振;韩清芳;任曾辉;闫明科;张鹏;贾志宽;杨宝平;;黄土高原人工苜蓿草地固碳效应评估[J];生态学报;2013年23期
6 王振;王子煜;韩清芳;李文静;韩丽娜;丁瑞霞;贾志宽;杨宝平;;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土壤碳、氮变化特征研究[J];草地学报;2013年06期
7 侯国华;濮阳雪华;韩烈保;;低碳环保球场的认证与管理[J];草原与草坪;2013年05期
8 郭素春;郁红艳;朱雪竹;高彦征;丁维新;;长期施肥对潮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子结构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3年05期
9 褚慧;宗良纲;汪张懿;谢少华;杨旎;罗敏;;不同种植模式下菜地土壤腐殖质组分特性的动态变化[J];土壤学报;2013年05期
10 马姜明;梁士楚;杨栋林;吴蒙;叶泉清;江绍锋;;桂北地区桉树林及其他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徐丽君;呼伦贝尔苜蓿产业化发展生理生态学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陈懂懂;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氮矿化潜力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万素梅;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生产性能及对土壤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高永恒;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氮分布格局和循环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5 马秀枝;开垦和放牧对内蒙古草原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6 邹建文;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方新宇;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粮食作物轮作效应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招弟;不同农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3 范小巧;半干旱黄土高原区苜蓿的种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4 杨玉海;种植苜蓿土壤改良效应评价[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华;;提高苜蓿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业知识;2001年04期
2 刘君华,赵强,赵桂荣;提高苜蓿种植效益的措施[J];畜禽业;2001年04期
3 郑福敏;苜蓿种植技术要点[J];河北农业科技;2002年08期
4 徐万宝;我国苜蓿种植及加工机械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乳业;2003年09期
5 樊利敏;天津市静海县苜蓿种植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03年03期
6 陈兆德;;苜蓿种植及管理技术要点[J];农村科技;2005年05期
7 陈朝伟;;美国的苜蓿种植技术及加工贸易考察概述[J];贵州畜牧兽医;2006年04期
8 禹代林;桑布;边巴;;苜蓿种植技术要点[J];西藏农业科技;2007年02期
9 ;同引苜蓿2号[J];山西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10 高敏;;现代节水滴灌在苜蓿种植中的应用[J];草业与畜牧;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徐万宝;;我国苜蓿种植、加工机械的研究与发展[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涂邑;徐文福;柳茜;俄木阿迁;赵兴元;陈艳;;凉山山地暖温区非、半秋眠苜蓿种植调查[A];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07-2008)[C];2008年
3 田吉鹏;玉柱;;苜蓿饲料质量安全研究进展[A];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红江;千阳农民种苜蓿年收入6万元[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2 洪琦 张瑛;宁夏苜蓿病虫预警准确率96.6%[N];农资导报;2008年
3 曲越;“苜蓿干燥茎叶分离技术及成套设备”填补国内空白[N];农民日报;2010年
4 通讯员 高子剑 杨松涛;巴里坤县已种苜蓿1.2万亩[N];哈密日报(汉);2011年
5 宋轩;政策引路出低谷 远销海外富万民[N];甘肃日报;2000年
6 矫海 王春风 记者 吕天生;富裕 万亩优质苜蓿基地好中求快[N];黑龙江日报;2011年
7 矫海 王春风 记者 邸文辉;富裕万亩苜蓿基地建设好中求快[N];齐齐哈尔日报;2011年
8 矫海 王春风 记者 王鑫彪;富裕万亩苜蓿基地建设好中求快[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9 王庆莹;苜蓿种植与收获加工机械化技术[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3年
10 记者 王科岩 实习生 王璐;苜蓿种植成首府农民增收新亮点[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振华;种植紫花苜蓿对武威灌漠土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文飞;蒺藜苜蓿维生素E合成相关基因MtHPT1与MtTMT的克隆及其功能验证[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3 康鹏;松原市退耕还草地带苜蓿种植及加工调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邹伟;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条件下苜蓿种植效益及苜蓿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5 金风霞;苜蓿种植年限对其生产力及土壤质量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39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23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