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红枫湖农药面源污染生态阻控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5 20:38
【摘要】:以红枫湖为分析对象,提取河流交汇、水质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有机氯农药使用情况调查,选定研究的有机氯农药。布点采水样,经有机氯农药浓度分析实验,分析水源地农药面源污染的浓度分布特征。运用yaaph0.5.2软件将评价指标红枫湖分成10个属性,根据属性的不同分成3个不同的层次。依次是准则层、方案层、指标层,由上至下的支配关系构成递阶层次,建立模型,对比农药对各个采样点的权重,选取其中权重最大的采样点水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国内外面源控制技术的对比分析,结合红枫湖水质、河流交汇等特征,建立适合红枫湖的面源污染生态阻控技术-“3RE”模型。基于“3RE”模型,本研究采用“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的组合系统,分析在水力停留时间变化的情况下不同种植物(芦苇和菖蒲)对于不同农药(三唑酮、腐霉利)的吸附效果。本文分析:(1)通过市场调研、上网查资料、探查周边农田等方式,确定本论文研究有机氯农药为10种。根据对红枫湖的相关资料调查,获取红枫湖水文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确定红枫湖四条支流(桃花源河、后午河、麻线河、羊昌河)布置的10个采样点。(2)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10个采样点中有机氯农药在1月、4月、8月、10月浓度变化情况。(3)不同浓度的六六六、百菌清、三唑酮等农药峰面积线性回归分析得出R2在0.9687-0.9965之间。(4)S1-S10采样点中,六六六类平均浓度值大于30μg/L,春季最高。其中α-666检出率较高,浓度介于ND-38.5μg/L之间,最高检出断面位于S4红枫湖北湖(白泥坝村)、S8羊昌河(左二村);百菌清、三唑酮、腐霉利三种农药,腐霉利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且验出率最高在春季S7麻线河(清鱼塘),浓度介于ND-36.6μg/L之间;春季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均有检出,且甲氰菊酯检出率、含量均高于氯氟氰菊酯。(5)红枫湖支流农药污染程度依次为后午河羊昌河麻线河桃花园河。在时间上,1月被测出农药种类最多。(6)软件yaaph0.5.2建模研究的四种农药对于10个采样点污染严重程度,得出机氯农药污染严重的采样点排序为S5后午河汇入断面(平寨村)S8羊昌河(左二村)S7麻线河(清鱼塘)S9羊昌河(焦家桥)S6后午河汇入断(塘边村)S4红枫湖北湖(白泥坝村)S10麻线河(桂花园)S2桃花园河(骆家桥村)S1桃花园河(七墩房)S3红枫湖风景区管理处。S5后午河汇入断面(平寨村)为本论文的农药污染控制重点区域,选三唑酮、腐霉利农药作为S5后午河汇入断面(平寨村)处采样点区域中的重点控制农药。(7)本论文提出“3RE模型”实施面源阻控技术的源头减量-前置阻断-生态修复从而达到过程、区域的控制。基于“3RE”模型,研究“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的组合系统对在S5后午河汇入断面(平寨村)处采样点区域有机氯农药的去除效果。(8)采用“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的组合系统实验分析在HRT变化(1d、1.5d、2d、3d)的情况下不同种植物(芦苇和菖蒲)对于不同农药(三唑酮、腐霉利)的吸附效果。实验发现“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的组合去除三唑酮的效果更佳,对于植物根系(三唑酮、腐霉利)吸收效果更好的是菖蒲,A组合生态沟渠部分种芦苇,人工湿地部分种芦苇。对三唑酮的去除率达72%,对腐霉利的去除率高达79%;B组合生态沟渠部分种芦苇,人工湿地部分种菖蒲。对三唑酮的去除率达50%,对腐霉利的去除率达60%。当水利停留时间为2d时对农药三唑酮、腐霉利的去除效果最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2;X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琛;宋丽婧;杨卫萍;陆天友;王萍;姚新梅;;贵阳市饮用水源地有机氯农药污染的检测与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年03期

2 陈春丽;戴星照;曾桐辉;弓晓峰;刘春英;左燕君;;城市内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价——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昌市象湖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12期

3 刘园;杨卫萍;魏琛;陆天友;宋丽婧;;枯水期贵阳市饮用水源农药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J];地球与环境;2015年06期

4 任建锋;高文武;吴德刚;;辽河源头区坡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5 胡晴晖;;湄洲湾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估[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10期

6 张满云;滕应;朱烨;任文杰;骆永明;李振高;;百菌清重复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土壤;2014年05期

7 曹洪华;王荣成;李琳;;基于DID模型的洱海流域生态农业政策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8 刘福兴;宋祥甫;邹国燕;付子轼;刘娅琴;薛利红;杨林章;;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11期

9 瞿程凯;邢新丽;刘佳;李丰;张原;祁士华;阚泽忠;;土壤-水环境系统有机氯农药垂直分布与迁移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11期

10 王未;黄从建;张满成;周庆;李爱民;;我国区域性水体农药污染现状研究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聪聪;人工湿地系统有机氯类污染物的去除及生物优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葛冬梅;微山湖Qg源有机氯农药分布、释放及生态风险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3 梁冬梅;小流域面源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胡永定;徐州沛沿河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魏中青;红枫湖有机氯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卫萍;贵州省城市典型水源地农药面源污染特征及风险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2 张俊美;红枫湖生态沟渠面源污染阻控技术的生物学机理[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3 高士博;潜流人工湿地去除毒死蜱、双酚A和4-壬基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谭伟;有机氯农药硫丹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响应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曾桂华;饮用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恒松;贵州典型喀斯特单元生态治理区水土流失机理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青萍;杭州市地表水有机农药的污染现状及风险[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94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294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d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