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活性的研究——以花江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13 17:41
【摘要】:为探究土壤团聚体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分布特征,以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灌木林地、皇竹草地、狼尾草地、花椒林地及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团聚体中各粒级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含量,分析了土壤养分与团聚体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在0.25 mm粒级均最高,脲酶及蔗糖酶活性表现为灌木林地皇竹草地狼尾草地花椒林地荒草地,碱性磷酸酶表现为花椒林地灌木林地皇竹草地狼尾草地荒草地;酶活性随着土壤粒级的减小逐渐增大.将团聚体的含量、养分及酶活性结合考虑,发现2—1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对土壤的贡献率最大,土壤团聚体脲酶、蔗糖酶及碱性磷酸酶均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酶活性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且充分显示了土壤性质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及不同粒级中的多样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nutrient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soil aggregates, shrub land, Huang bamboo grassland, Wolfgrass land, prickly ash forest land and barren grassland soil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in karst area were studied. The contents of soil nutrient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aggregates were studi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nutrients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aggregate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nutrient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at 0. 25 mm grain level under five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and the activities of urease and sucrase showed as follows: the herbaceous grassland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 L. in the shrub forest, the bamboo grassland, and the barren grassland of Zanthoxylum chinensis.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showed as the barren grassland in the woodland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 L. The enzyme activity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soil grain size. Considering the content of aggregate, nutrient and enzyme activity, it was found that the nutrient content and enzyme activity in 2-1 mm aggregate had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soil, and the soil aggregate urease. Both sucr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nutri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nzyme activity could be used as one of the indexes of soil fertility and showed the diversity of soi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and different grain levels.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61072,31360121,31460133) 贵州省国际合作项目(黔科合区域合[2014]7003号) 贵州省科技厅-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基金(黔科合J字LKS[2012]25号)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研究项目资助~~
【分类号】:S158;S15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朋超;孙约兵;徐应明;秦旭;赵立杰;王林;;施用磷肥对南方酸性红壤镉生物有效性及土壤酶活性影响[J];环境化学;2016年01期

2 李鑫;马瑞萍;安韶山;曾全超;李娅芸;;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酶活性的粒径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8期

3 李玮;郑子成;李廷轩;;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1期

4 钟晓兰;李江涛;李小嘉;叶永昌;刘颂颂;徐国良;倪杰;;模拟氮沉降增加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对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05期

5 闫晗;葛蕊;潘胜凯;郭璐璐;范君;吴祥云;张洋;;恢复措施对排土场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4年02期

6 张向茹;马露莎;陈亚南;杨佳佳;安韶山;;黄土高原不同纬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13年04期

7 廖洪凯;龙健;李娟;;不同小生境对喀斯特山区花椒林表土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1期

8 葛晓改;肖文发;曾立雄;黄志霖;黄玲玲;谭本旺;;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2期

9 高雪峰;韩国栋;;利用强度对草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影响的动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10 牛文静;李恋卿;潘根兴;宋祥云;李志鹏;刘晓雨;刘永卓;;太湖地区水稻土不同粒级团聚体中酶活性对长期施肥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一茹;王圣瑞;焦立新;张云;高秋生;杨枫;;滇池草海间隙水与上覆水氮磷时空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2017年06期

2 王晓云;于玲红;王非;樊爱萍;鲁海;李卫平;;包头南海子湿地冰封期污染物迁移特征分析[J];环境化学;2017年04期

3 刘赵文;;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06期

4 刘红艳;熊飞;张繁荣;郭爽;;汉阳地区湖泊摇蚊幼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淡水渔业;2017年02期

5 潘世兵;杨贵羽;唐蕴;王芳;耿文静;;黄旗海湿地水量模拟与平衡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7年02期

6 王喜花;徐俊荣;;吉尔吉斯柯孜尔河上游河谷草场能量闭合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7年02期

7 孙士权;梁焱;赵刚;蒋昌波;聂小保;谭万春;万俊力;余关龙;;粒径和底床地形对沉积物中有机磷释放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8 乔斌;何彤慧;吴春燕;苏芝屯;;银川平原草甸湿地三种禾草构件特征及其土壤生境[J];北方园艺;2017年04期

9 王以尧;高红;徐祖信;;水域富营养化修复新方法——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水动力[J];四川环境;2017年01期

10 于玲红;王晓云;李卫平;高静nI;鲍交琦;王佳宁;;包头市南海湿地水质现状分析与评价[J];环境化学;201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利忠;黄河呼和浩特段动态性水环境容量研究及风险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宝卫;振动式沉积物采集仪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期凯;郭文娟;孙国红;林大松;徐应明;刘静茹;于士雷;;生物炭与肥料复配对土壤重金属镉污染钝化修复效应[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年06期

2 孙约兵;王永昕;李烨;徐应明;梁学峰;王林;王朋超;;Cd-Pb复合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效率与生物标记物识别[J];环境科学研究;2015年06期

3 李江遐;关强;黄伏森;董兴水;闵凯凯;王子健;马友华;;不同改良剂对矿区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6期

4 李顺江;李鹏;李新荣;赵丽平;马茂亭;赵同科;;不同肥源、施氮量对土壤-作物系统中铬、镉含量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年03期

5 孙约兵;王朋超;徐应明;孙扬;秦旭;赵立杰;王林;梁学峰;;海泡石对镉-铅复合污染钝化修复效应及其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14年12期

6 宋小艳;张丹桔;张健;李建平;邓长春;邓超;;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11期

7 欧阳林梅;曾冬萍;闵庆文;王维奇;仝川;;鼓山茶园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2期

8 李玮;郑子成;李廷轩;刘敏英;;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4年21期

9 俞月凤;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文丽;范夫静;;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类型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4期

10 马瑞萍;安韶山;党廷辉;戴相林;;黄土高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酶活性研究[J];土壤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雷瑞波;冰层热力学生消过程现场观测和关键参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朱德军;南水北调中线明渠段事故污染特性模拟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孙惠民;乌梁素海富营养化及其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燃;龙江底栖硅藻水质生物监测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2 李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黄河宁夏段水质评价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3 李明华;大连市水源地保护与实践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曹晓峰;基于HJ-1A/1B影像的滇池水质遥感监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5 汪天祥;水质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吴晓荣;高铁酸钾联合聚合硫酸铁对除磷试验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爽;乌梁素海冰封期重金属元素分布规律及其室内模拟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8 姜慧琴;乌梁素海营养盐在冰体中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冻融过程中释放规律的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罗畏;GIS与投影寻踪模型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10 邱二生;黑河水库水质及藻类监测和水体分层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军玲;王虹艳;卢升高;;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3期

2 王国强;孙焕明;;拉萨市农田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3 郝余祥,程丽娟;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J];土壤学报;1964年02期

4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5 D.J.Mc Queen;C.W.Ross;G.Walkert;张佳宝;;运用扫描电镜和分散/消散技术评价新西兰表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J];土壤学进展;1989年02期

6 李越;李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7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8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9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10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陈芝芝;翁伯琦;;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4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涛;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娇;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5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张耀方;子午岭林区不同胶结物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7 朱姝;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温小辉;施肥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许建林;利用超声波测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王翠翠;水土流失治理对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29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29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a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