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喀斯特地区不同退耕类型对土壤碳氮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14 14:44
【摘要】:为探讨不同退耕模式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碳氮特征的影响,选取广西环江典型退耕类型样地进行有机碳、全氮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耕类型之间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差异显著;各退耕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都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线性拟合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退耕还林(草)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氮,但在植被类型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土壤碳氮特征差异明显.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odels on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haracteristics in karst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total nitrogen (TN)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returning farmland in Huanjiang River, Guangxi Provinc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wa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he difference of total nitrogen was significant.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deepening of soil layer, and the linear fitting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gras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511415110)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Y323025111)
【分类号】:S15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翁伯琦;;不同类型茶园土壤有机碳、氮剖面分布特征[J];福建农业学报;2014年09期

2 周志文;潘剑君;居为民;郭沂林;葛序娟;尹正宇;王恒钦;;神农架不同坡位3种林型土壤碳氮比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4期

3 唐夫凯;周金星;崔明;刘玉国;雷荣刚;;典型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4 张丽敏;何腾兵;徐明岗;娄翼来;张佩;王小利;;保护性耕作下南方旱地土壤碳氮储量变化[J];土壤与作物;2013年03期

5 张彦军;郭胜利;南雅芳;李泽;;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碳氮比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7期

6 廖洪凯;龙健;李娟;杨江江;冯业强;;西南地区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分布特征[J];土壤;2012年03期

7 丁访军;潘忠松;周凤娇;吴鹏;;黔中喀斯特地区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1期

8 耿彩英;高明;陈晨;;土壤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9 陈晨;高明;郑杰炳;陈凌静;李东;;缙云山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理化性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梁启新;康轩;黄景;姜建初;裴铁雄;蓝立斌;吕巨智;梁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凤凯;柯新利;张凤荣;;转型期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内涵、特征与诊断指标[J];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05期

2 梅昀;兰梦婷;白昊男;;农户收入结构异质性视角下水库移民农业安置需求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3 江汶静;田永中;唐君桃;龙宓;吴晶晶;许文轩;肖悦;;基于GIS的耕地边际化评价与转移的生态价值评估——以三峡库区涪陵段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4 董顺舟;赵宇鸾;李秀彬;;基于地形梯度的高原山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特征——以贵州省盘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2期

5 高佳;李世平;宋戈;;基于广义多层线性模型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6 张晓滨;叶艳妹;;基于线性规划运输模型的农地整理权属调整[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7期

7 冯应斌;韩德军;敖贵艳;;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8 邓毅;薛龙义;;吕梁山区农村居民点耕作距离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吉县车城乡为例[J];农业科学研究;2017年01期

9 薄瑞;张剑;姜广辉;李乐;;基于TOPSIS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东营市东营区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10 张雅琪;郑荣宝;付艳华;劳春华;黄婷;;近50年来全球农田保护的知识图谱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冯辰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空间结构及交通格局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莹;基于LESA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划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晋龙;基于LESA体系的延安市基本农田划定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王永光;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单傲;通山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谭枭;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7 杨柳;都兰县基本农田规划分期和发展模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威伟;成都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邓丁杰;基于开源GIS的海南省公路膨胀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幼云;;从耕地抛荒看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以闽西L村为个案[J];理论月刊;2014年12期

2 李文辉;徐邓耀;;一个耕地抛荒的解决方案:农民工回乡创业[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3 李文辉;戴中亮;;一个基于农户家庭特征的耕地抛荒假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4 伊梅英;;松溪县耕地抛荒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18期

5 胡宜挺;胡世勇;姚娟萍;;甘肃半干旱地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因素[J];贵州农业科学;2014年09期

6 朱婷;伍引风;刘娜;王茂林;高婧明;林武阳;;四川省武胜县耕地撂荒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6期

7 赵子亮;;农村耕地抛荒的影响因素及治理研究——基于二次文献调查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年04期

8 高富岗;王兆清;李富忠;;要素替代、要素市场与农地流转——一个农地撂荒分析框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7期

9 刘和俊;;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透视[J];农村经营管理;2014年07期

10 ;福州市农业局调研耕地撂荒抛荒和农村土地流转情况[J];福建农业;201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英;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路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宏伟;重庆市不同功能区土地整理工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陈兰;重庆市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及效益对比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李轶平;基于GIS技术的济南历城区基本农田的确定与空间定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迪;基于GIS的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2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4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5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7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8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9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何亚婷;长期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吴旭东;沙漠化对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6年

7 张志春;三江源地区高寒土壤有机碳赋存特性与气候及植被变化的联系[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0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31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31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8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