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庆城县退耕还林区春季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

发布时间:2018-11-19 12:37
【摘要】:为了研究退耕还林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的影响并对退耕还林后土壤恢复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采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培养直接计数法对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退耕还林10年后的多树种混交林和单一树种经济林2种模式林地的纤毛虫群落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共发现纤毛虫70种,隶属10纲21目30科42属;退耕还林样地的物种分布和农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农田退耕后纤毛虫种类数、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呈现增长趋势且以多树种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纤毛虫优势类群由农田的篮环目(Cyrtolophosidida)演替为退耕后的尾柱虫目(Urostylida).冗余分析显示,在生态恢复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有机质和总氮含量是影响土壤纤毛虫群落复杂程度的关键因子,表明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可以作为响应退耕还林生态效应的重要标志.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ciliate community and to evaluate objectively the effect of soil restoration after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The ciliate communities of mixed forest with multiple tree species and economic forest with single tree species in Qingcheng County of Qingche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non-submerged petri dish method living body observation method and direct culture counting method after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for 10 years. A total of 70 species of ciliates, belonging to 10 classes, 21 orders, 30 families, 42 genera, were found. The species number, density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ciliates increased and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mixed forest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dominant group of ciliates was replaced by (Cyrtolophosidida) from farmland to (Urostylida). Redundancy analysis showed that soil water content, soil bulk density,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we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plexity of soil ciliates community und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oil ciliates c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ecological effect of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361055,40930533)
【分类号】:S71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贲克平;生态恢复地带对北京环境的影响与启迪[J];四川林勘设计;2002年01期

2 谭辉东,田宗伟;南方天然林区的生态恢复应以封山育林为主[J];防护林科技;2004年S1期

3 杨利民,陈长宝,王秀全,张连学,田义新;长白山区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王娟熔;甘肃子午岭生态恢复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5年14期

5 何兵,陈其兵,曾得刚,胥晓刚;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恢复理论及应用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6 潘树林,王丽,辜彬;论边坡的生态恢复[J];生态学杂志;2005年02期

7 李怀甫;论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一)[J];河北水利;2005年01期

8 董淑敏;;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21期

9 彭少麟;陈蕾伊;侯玉平;陈宝明;虞依娜;;恢复与重建自然与文化的和谐——2011生态恢复学会国际会议简介[J];生态学报;2011年17期

10 刘孝富;王文杰;李京;王维;高振记;;灾后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斐;;汶川地震灾后生态恢复的调查与对策——以北川陈家坝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万宾;;煤矿矿区生态恢复与建设问题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周洋;;浅析北京市矿山生态恢复中的旅游新用——以昌平绿谷旅游开发为例[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4 樊振挥;聂乐昌;唐志鹏;王奕勘;;矿山生态恢复效益分析——以板苏锰矿生态恢复示范研究为例[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樊振辉;聂乐昌;唐志鹏;王奕勘;潘国尧;;矿山生态恢复效益分析——以板苏锰矿生态恢复示范研究为例[A];广西环境科学学会2002—2003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6 孙向阳;耿玉清;谭笑;查同刚;李素艳;阎海平;;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干扰状况和生态恢复机理的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吴丽蓉;张晶刚;;城市矿山生态恢复的途径与实践[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肖红;;探索林缘生态景观——香山多云亭景区生态恢复实践[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9 马文元;;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恢复[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李润杰;郜志勇;李添萍;吴智仁;孙广春;;生态恢复新材料在三江源地区沙化地植被修复中的应用[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全基;瓮福争当国家生态恢复试点[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记者 操秀英;生态恢复软体技术为矿石采空区披绿纱[N];科技日报;2012年

3 通讯员 罗展阳 曹仕旺;连城建立涉林刑事案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N];闽西日报;2012年

4 记者 黎光 实习生 占子寒;加快生态恢复 推进绿化宝岛[N];海口晚报;2014年

5 记者 张杨;坚持依法整改 确保生态恢复[N];西安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李一鹏 吴越;防火助力神农架生态恢复[N];中国气象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庞李蓉 崔鹏 通讯员 彭尚德;生态恢复 十年36亿[N];广东科技报;2004年

8 王利 都红刚;资源开发热火朝天生态欠账无人“买单”[N];经济参考报;2004年

9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志国;裸露山体生态恢复途径(三)[N];中国花卉报;2004年

10 记者 刘玉林;矿山生态恢复项目示范区在我市启动[N];临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云;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评价与分析[D];宁夏大学;2016年

2 张明铁;内蒙古中西部农牧区生态恢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朱云;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生态恢复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素清;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5 任宪友;两湖平原湿地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生态恢复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许大为;寒区高等级公路生态恢复模式与景观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7 宗美娟;房干生态恢复区地上植被和地下微生物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武斌;九寨沟马脑壳金矿露天矿山生态恢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宋百敏;北京西山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研究:自然恢复的过程、特征与机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在峰;海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恢复适宜性评估[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岚;山区高速公路生态恢复措施及效益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2 黎亚波;基于GIS的南汀河流域生态恢复潜力评价[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绍蒙;徐州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张新兵;黄土高原河流湿地生态恢复设计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蔺鹏飞;北洛河上游次洪水沙过程对生态恢复的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6 李馨;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中蝗虫物种多样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7 唐菁;道路边坡生态恢复及景观营造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8 王沫;大连市废弃矿区生态恢复景观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9 陈亚萍;中美城市棕地生态恢复和景观重构的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10 王益鹏;基于生态恢复理念的景观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42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42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3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