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针阔混交红松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与养分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3 16:38
【摘要】:针阔混交林作为我国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当中的重要森林类型,也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壤有机碳分布状况及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有着重要意义。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红松林监测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对春榆混交林、白牛槭混交林、千金榆混交林和色木槭混交林四种林分进行林分结构调查与土壤采样,并通过其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含量,分析其垂直分布特征;结合传统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及土壤养分与有机碳相关性的差异;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及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红松林样地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插值预测,并绘制空间分布图。结论如下:(1)针对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机碳进行分析,吉林蛟河针阔混交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6.09kg·m-2,四种林分类型中的土壤有机碳均随土层深度的加大而减小,且表层土壤有机碳占比例最高,各土层间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针对研究区样地的土壤养分进行分析,除土壤全钾外,在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pH值在三个土层间差异不显著(p0.05)。(2)四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千金榆混交林(18.21kg.m-2)春榆混交林(16.16 kg.m-2)白牛槭混交林(15.75 kg.m-2)色木槭混交林(14.23 kgm-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标在四种林分内差异显著(p0.05),在土壤剖面的不同土层中,千金榆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最高;四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的变异规律基本遵循春榆混交林白牛槭混交林千金榆混交林色木槭混交林;土壤各养分中,全氮、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在四种林分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样为千金榆混交林最高,其中,土壤速效钾例外,其在千金榆和春榆混交林间差异不显著,其次,速效钾仅在白牛槭与色木槭混交林间差异显著。(3)分别对各土层及四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有机碳与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除土壤全钾外,整个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与土壤各性质指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其中与全氮的相关系数最大。在各土壤养分中,全磷与千金榆、春榆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相关性显著,速效钾只与千金榆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具有相关性,土壤全氮和碱解氮与四种林分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均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说明四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养分状况密切相关。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建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全磷、全钾之间及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全氮和土壤密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其回归关系均极显著,其中,两类榆树林的土壤有机碳均表现出了与全氮和全磷的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榆树林中,土壤全氮、全磷可作为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参考指示性指标。(4)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0-10cm和0-3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拟合出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分别为指数模型和球形模型。运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估测其空间分布特征,并绘制研究区样地两类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图,显示有机碳密度的高值区域多集中在研究样地南部,且分布在林分边缘及交界地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高俊琴,张锋,田玉强;荒漠化逆转地区耕层土壤有机碳时空动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李鸿博,史锟,徐德应;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3 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于贵瑞,王绍强,陈泮勤,李庆康;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5 吕国红;周莉;赵先丽;贾庆宇;谢艳兵;周广胜;;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3期

6 迟传德;许信旺;吴新民;潘根兴;;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J];地球与环境;2006年03期

7 于永强;黄耀;张稳;;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模型的验证与灵敏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8 许信旺;潘根兴;曹志红;汪艳林;;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9 吴建国;艾丽;苌伟;;祁连山中部四种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07年11期

10 杨继松;刘景双;孙丽娜;;温度、水分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5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霍莉莉;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10 许泉;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洁;射洪县不同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岳曼;延安地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模型建立与储量估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垂直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游浩辰;林地土壤有机碳遥感反演及空间分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赵志敏;中天山垂直带土壤有机碳与植被有机碳的空间耦合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6 陈锦盈;中国几个气候带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解动态及其通用模型探索[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谢光洪;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史学军;中国东部典型区域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冯金侠;长三角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收集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周莉;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52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52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