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时延神经网络的多深度土壤含水率预测

发布时间:2018-11-24 12:48
【摘要】:为精准预测大田土壤含水率,并掌握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分布规律,针对大田土壤含水率时序数据的非线性特点及相邻深度土壤含水率间具有较强关联关系,该文建立3层时延神经网络大田多深度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用以实现对6个不同深度(10、20、30、40、50和70 cm)土壤含水率预测。利用试验法确定预测模型的隐含层节点个数、训练学习算法和训练集样本量。试验结果表明:隐含层使用10个节点,采用L-M(Levenberg-Marquardt)训练算法,采用45%样本集数据作为训练样本,55%作为测试样本集,对所建预测模型进行预测,10和20 cm的预测相对误差小于7%,而30、40、50和70 cm的预测相对误差小于4.5%。因此利用基于时延神经网络的多深度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可为掌握土壤含水率分布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Abstract]:In order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field and master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different depth,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adjacent depth and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oisture time series data in the field. In this paper, a three layer delay neural network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6 different depths (10 ~ 20 ~ 30 ~ 40 ~ (50) and 70 cm). The number of hidden layer nodes, the training learning algorithm and the sample size of the training set are determined by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dden layer uses 10 nodes, L-M (Levenberg-Marquardt) training algorithm, 45% sample set data as training sample and 55% test sample set to predict the prediction model. The relative error of 10 and 20 cm prediction is less than 7, while that of 30 cm and 70 cm is less than 4.5. Therefore,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multi-depth soil moisture content based on time-delay neural network can provide a solution for grasping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distribu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471409、31101609)
【分类号】:TP183;S1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芳,夏自强,郝振纯,蒋洪庚,陈海芳;田间土壤含水率的统计特性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2 雷少刚;卞正富;;探地雷达测定土壤含水率研究综述[J];土壤通报;2008年05期

3 曾庆欣;李晓东;李光林;;基于太阳能的土壤含水率远程实时监测仪研制[J];农机化研究;2012年08期

4 殷哲;雷廷武;晏清洪;陈展鹏;董月群;庄晓晖;;土壤含水率对近红外传感器标定模型的响应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5 王作华 ,郑会君;保护性耕作农田地温及土壤含水率测试分析[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3年04期

6 徐效军;张鹰;;土壤含水率与光谱反射率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7 鲍一丹;何勇;方慧;Annia Garcia Pereira;;土壤的光谱特征及氮含量的预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1期

8 张荣标;何加祥;吴涛;冯友兵;;基于图像处理的土壤表层含水率在线检测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10期

9 吕长平;徐艳;成明亮;;土壤含水率对牡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杨绍辉;王一鸣;孙凯;;基于土壤含水率垂向变化规律的水分传感器布设[J];农业机械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海波;冶林茂;范玉兰;;三种土壤含水率测量方法的综合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洪昌红;黄本胜;邱静;王珍;杨静学;徐敬华;;幼生桉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3 于海燕;康绍忠;;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4 许秀英;甘龙辉;陶冶;黄操军;;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苑;郑莹莹;宋新山;;干湿交替对土壤氮循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6 周瑞平;王静;海春兴;;毛乌素沙地采煤塌陷程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研究[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7 张爱英;崔秀兰;赵玉金;张善君;谢考现;;用土壤含水率法分析山东干旱[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磊;龙涛;祝欣;田猛;林玉锁;李群;;用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多相抽提技术原理及其有效性评估方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9 程星;於芳;;喀斯特土壤水分变化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韩奎学;吴景峰;;土壤凝结水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锟锋;8月份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少53%[N];青岛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红艳;我市喜降及时雨[N];菏泽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裴兴斌;快快行动抗旱保苗[N];宝鸡日报;2010年

4 金泉才邋李学共 王力;我省大部地区土壤封冻前期墒情较好[N];青海日报;2008年

5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廷利 孟令远;今年土地“口干”人不渴[N];烟台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赵梅 通讯员 李宇;繁星在江淮大地上闪耀[N];中国水利报;2013年

7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洪文;保护性耕作:抗旱保墒效果明显[N];科技日报;2009年

8 鲁建民;土壤墒情如何?[N];酒泉日报;2009年

9 郝劲飞;融资 打井 精耕[N];农民日报;2001年

10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张振学 孟令远;我市农作物旱情解除[N];烟台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敏;辽西褐土沟灌侵蚀过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玉莹;精确测量土壤水的体积置换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3 成剑波;基于C/N调节的沼液灌溉土壤氮淋溶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孙宇瑞;非饱和土壤介电特性测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5 胡庆荣;含水含盐土壤介电特性实验研究及对雷达图像的响应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6 李涛;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杨德军;基于SPAC系统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戚春华;干旱半干旱地区牧草喷灌均匀特性与管网系统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郁晓庆;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电磁波在土壤介质中的传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敬贤;土壤中部分酚类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谦;陕西榆林樟子松林木生长与种子萌发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孙秀路;施肥条件下波涌灌溉田间水氮分布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廷强;水分在土壤—甘蔗连续体内运移特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张军;番茄根系层分布与土壤水分变化区域间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5 张阳;基于无线地下传感器的土壤含水率监测系统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占成;基于GPRS的土壤墒情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甘继权;营林用火对纯毛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8 吴红敏;柑橘园套种生草的气象生态效应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陈溢;拖拉机行走、土壤底墒及耕作方式对四川丘陵旱地土壤特性和机播小麦生长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曹鼎峰;土壤含水率分布式光纤测量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53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53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3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