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锌有效度的物理化学研究法
[Abstract]:Zinc is an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in animals and plants and also a heavy metal element in contaminated soil.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forms and availability of zinc in black soil to protect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black soil. Taking 13 years' long term location test of black soi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Zn form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zinc in black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zinc (DTPA-Zn) in black soil without fertilization for a long time could reach 1.96 mg kg-1,. Long-term fertiliz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exchangeable Zn and amorphous ferric oxide bound Zn in black soil, thus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Zn in black soi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oil total Zn by increasing to 3.3 mg kg-1,.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Zn in all forms other than mineral Zn, and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zinc in soil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with the maximum of 14.5 mg kg-1.. Long-term fertilization resulted in soil acidification, thus reducing the adsorption intensity and capacity of Zn2 in black soil, and the adsorbed Zn2 was more easily desorbed. Although the soil acidification could not be slowed down by applying a certain amount of organic fertilizer, The adsorption intensity and capacity of Zn2 on soil can be increased to some extent, but the Zn2 adsorbed by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desorb. The total available zinc content of black soil wa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adsorption intensity and capacity of Zn2 were higher, but the adsorption intensity and capacity of Zn2 decreased with soil acidification caused by fertil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312;41371296;41571219) 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昱;黑土流失与整治[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5期
2 计文琦;;北京地拓再为黑土区信息化建设助力[J];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07期
3 王跃刚;赵贵斌;;国家黑土区水土保持检查组来我省调研[J];吉林水利;2007年05期
4 春喜;再胜;;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启动[J];水利天地;2008年04期
5 姚磊;王晓光;吕凤山;;铁岭市黑土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11期
6 孟凯,隋跃宇,张兴义;松嫩平原黑土区农业水分供需状况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03期
7 韩晓增,王守宇,宋春雨,刘晓冰,孟凯;黑土有机质功效的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年04期
8 景国臣,张晓波;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年02期
9 刘绪军,景国臣,刘丙友;论黑土区水蚀坡耕地改造的措施与途径[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年05期
10 赵宪兴,姜东峰,牛占东;浅谈松嫩平原黑土的剥蚀与治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兆秋;;浅议黑土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邢宇;姜琦刚;李文庆;;基于遥感技术松辽平原黑土退化规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徐晓斌;王清;;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孙传生;李春华;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5 胡瑞轩;;黑土耕地质量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6 孙传生;朱大为;常晓东;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隋跃宇;张兴义;赵军;孟凯;;农田黑土空间理化性状变异特性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孟凯;;黑土退化阶段与强度分析[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9 冯立民;;白山市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孟凯;赵军;;长期施肥对黑土氮素形态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 修复退化黑土项目在我省启动[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修复退化黑土[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记者 邱丽娜;我省重点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4 王跃刚 记者 王文辉;“黑土区重点治理”初战告捷[N];吉林日报;2008年
5 王建桐 记者 王川;“黑土区”治理争取资金1260万元[N];牡丹江日报;2008年
6 冯建维 记者 刘伟霖;我国首个黑土区水保示范园区建成[N];农民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丽云;联合国支持东北退化黑土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朱伟光邋特约记者 杨海娣;保护黑土地加强关键技术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9 王建桐 记者 吕晓明;保护黑土区 建设生态市[N];牡丹江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姜智;让黑土区重启生机[N];中国水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秦焱;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及结构退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吴海燕;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微生物调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3 陈学文;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固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4 于镇华;垦殖与自然恢复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乔云发;施肥对黑土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中美;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2 孙永光;吉林省榆树市黑土退化机理的差异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红红;松辽平原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陈鹏;基于3S吉林省黑土退化监测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玄明君;黑龙江省黑土区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小垂;基于“3S”技术的黑龙江省黑土区土壤侵蚀监测[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7 陈雪;我国东北典型黑土水蚀区治理范式的建立与效益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张丽;长期施肥黑土有效磷演变与磷平衡关系及其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9 王宁娟;不同开垦年限对农田黑土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10 王磊;模拟降雨条件下黑土流失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62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6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