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滨海盐渍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植被系统碳储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7 06:39
【摘要】:盐渍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植被系统固碳潜力耦合关系的研究对以植被建设、增加碳汇为目的的盐渍区最优土地利用方式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以滨海撂荒盐碱裸地为对照,连续观测和定量描述栽植3年和10年的柽柳林、栽植2年和8年的人工枸杞林及冬季咸水结冰灌溉结合地膜覆盖下的棉田的土壤有机碳和植被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滨海盐渍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植被系统固碳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碳储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柽柳、枸杞的栽植及结冰灌溉结合覆膜等土地利用方式在撂荒盐碱地实施后,土壤-植被系统固碳能力明显增强,且土壤容重显著减小;栽植10年的柽柳林和栽植8年的枸杞林土壤-植被系统碳储量最高,分别为118.24 t·hm~(-2)和96.27 t·hm~(-2),比冬季咸水结冰灌溉结合地膜覆盖棉田增加58.51 t·hm~(-2)和36.54 t·hm~(-2),比撂荒盐碱裸地增加83.39 t·hm~(-2)和61.42 t·hm~(-2)。2)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固碳趋势研究发现,栽植3年的柽柳林和栽植2年的枸杞林土壤-植物系统固碳速率较高,分别为10.08t·hm~(-2)·a~(-1)和2.71 t·hm~(-2)·a~(-1)。冬季咸水结冰灌溉结合地膜覆盖棉田固碳速率较低,仅为0.53 t·hm~(-2)·a~(-1)。栽植10年的柽柳和栽植8年的枸杞样地,植株固碳速率明显减慢,土壤-植被系统表现为一个弱的碳源。春季地表覆膜处理棉花存活率低且植株成熟后秸秆被移除,碳储量每年净减少0.86 t·hm~(-2)。撂荒盐碱裸地在无外源碳补充的条件下表现为碳源,土壤-植被系统碳储量减少速率为1.42 t·hm~(-2)·a~(-1)。综上所述,滨海盐渍区人工栽植柽柳和枸杞是提高区域碳储量的有效途径。
[Abstract]:The study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soil-vegetation system in saline area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optimal land use mode in saline area for the purpose of vegetation construc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is study, the cultivated Tamarix chinensis forest for 3 and 10 years was continuously observed and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 compared with saline-alkali bare land in littoral abandoned land. Dynamic change proces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vegetation biomass in cotton field planted for 2 and 8 years under artificial Lycium barbarum forest and salt water frozen irrigation combined with plastic film mulching in winter.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soil-vegetation system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in coastal saline area is discussed,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nhancing regional carbon storag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after the land use of Tamarix chinensis, Lycium barbarum and ice irrigation combined with film mulching were carried out in abandoned saline-alkali lan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soil-vegetation system was obviously enhanced, and the soil bulk d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arbon storage of soil-vegetation system in Tamarix chinensis forest for 10 years and Lycium barbarum forest for 8 years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118.24 t hm~ (-2) and 96.27 t hm~ (-2),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winter salt water freezing irrigation combined with plastic film mulching, it increased by 58.51 t hm~ (-2) and 36.54 t hm~ (-2).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trend of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was studied by increasing 83.39 t hm~ (-2) and 61.42 t hm~ (-2). The soil-plant system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of Tamarix chinensis forest for 3 years and Lycium barbarum forest for 2 years was 10.08 t hm~ (-2) a ~ (-1) and 2.71 t hm~ (-2) a ~ (-1),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winter was 0.53t hm~ (-2) a ~ (-1). After 10 years of planting Tamarix chinensis and 8 years of cultivation of Lycium barbarum, the rate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plant was obviously decreased, and the soil-vegetation system was a weak carbon source. The survival rate of cotton treated by surface film mulching in spring was low and the straw was removed after plant maturation, and the carbon storage decreased by 0.86t hm~ (-2) per yea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 external carbon supplementation, the bare land of abandoned saline-alkali is a carbon source, and the rate of reduction of carbon storage in soil-vegetation system is 1.42 t hm~ (-2) a ~ (-1). To sum up,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Tamarix chinensis and Lycium barbarum in coastal saline area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regional carbon storag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D05B02,2013BAD05B05)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KFJ-SW-STS-141-04-1)资助~~
【分类号】:S15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春兴,周心澄,关文彬;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驱动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玉琴;夏建国;;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3 林杉;冯明磊;阮雷雷;胡荣桂;彭业轩;肖宏宇;卢兰;;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4 周脚根;尤冬梅;;基于关联规则的土壤重金属积累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5 齐仲正;加拿大利用航片测定土地利用方式[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6 贾亚男;袁道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贵州岩溶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6期

7 常美蓉;庞奖励;张彩云;朱美玲;;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影响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年01期

8 陈铮;刘大林;邓波;张英俊;杨富裕;韩雪梅;;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螨的分布特征[J];草原与草坪;2010年03期

9 吴煜禾;张洪江;王伟;程金花;王冉;杜士才;吕文星;古德洪;;重庆四面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与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朱霞;韩晓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氮素含量变化特征[J];江苏农业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谷家川;;皖江城市带20年农作物净碳储量动态变化研究[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韦德;[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亮;藏东南地区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胜蓝;中亚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有效性与分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顾钻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滨海盐土质量演变特征[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3 李金洋;雅安上里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的吸附解析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李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王超花;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水文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6 张宏;黄土沟壑区侵蚀劣地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MOKGAWA DINEO LYDIA;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南非林波波省与中国吉林省土壤化学养分与腐殖物质的差异[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8 杨丰;贵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6年

9 何颖楠;贵州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D];贵州大学;2016年

10 张佳楠;黄河三角洲垦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66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66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8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