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区水稻根际土壤钙镁离子含量、含水量和酸碱度变化趋势
[Abstract]: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rice and avoid the excessive use of calcium, magnesium fertilizer on the soil colloid damage, The contents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different rice lines in different growing stages of rice in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AES).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rotation area of 4 sampling sites (Ankang City and Hanzhong City of Chenggu County, Hantai District, In Ningqiang County, the content of calcium in rhizosphere soil of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the content ranges from 1 303.5N 5 040.5N 2 541.1N 6 517.3C 2 600.04 194.7N 1 664.0 to 5 265.8 mg/kg),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calcium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ice. However, the content of magnesium in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ice (the range of content was 6 101.3A30 021.3C 10 382.7C 13 738.4 9 956.3n 10 490.1n 8 583.5U 10 140.0 mg/kg).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tents of Ca and mg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these areas could meet the needs of ri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ithout adding fertilizer. Soil water content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rice growth, and even increased by more than 50% [(63.08 卤2.69)% in booting stage of Ankang K you 082, (54.18 卤2.11)% in booting stage of Chenggu K you 082], and (54.18 卤2.11)% in booting stage of Chenggu K you 082. It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growth. The results of soil acid and alkalinity test showed that the weak acid (p H value of soil in Ankang area was 5.56.5), the neutral (p H value of Hantai area was 6.5%, and the soil neutral (p H value of Hantai area was 6.5%. The soil acid-Base span of Ningqiang area is larger than (p H value of 5.5%, but all of them are suitable for rice growth.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水稻研究所/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学研究计划(编号:15JS021) 陕西理工大学人才启动项目(编号:SLGKYQD2-19);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编号:SLGYCX1618) 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编号:UIRP15021)
【分类号】:S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敬峰;陈拉;王晶;王秀珍;;水稻种植面积遥感估算的不确定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2 张宇,王馥棠;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可能影响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3 潘华盛,张桂华,祖世亨;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J];黑龙江气象;2002年04期
4 朱珠;陶福禄;娄运生;史文娇;;1981-2009年江苏省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2年04期
5 高永刚,王飞,姚克敏;水稻干物质的数值模拟及类型区划[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6 葛奇,李宪光,王燕;2003年气候异常对鱼台水稻生长的影响分析[J];山东气象;2004年04期
7 陈鹏飞;郑业鲁;李泽;黄红星;;利用环境减灾卫星估测增城水稻产量[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33期
8 陈劲松;黄健熙;林珲;裴志远;;基于遥感信息和作物生长模型同化的水稻估产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0年S1期
9 熊伟;杨婕;吴文斌;黄丹丹;曹阳;;中国水稻生产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J];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10 孙卫国;程炳岩;杨沈斌;孙文婷;;区域气候变化对华东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姚凤梅;张佳华;;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主要水稻种植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和评价[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朱红蕊;刘赫男;;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3 王保;黄思先;孙卫国;;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4 谭谈;吴昊;;九江鄱阳湖区水稻气候资源变化与区划[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C];2013年
5 徐岩岩;张佳华;;基于MODIS数据提取东北地区水稻主要物候期[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孟翠丽;王斌;何燕;;基于GIS的广西水稻种植气候区划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何宝庆 邓志华;水稻种植呼唤“生态模式”[N];中国气象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牧秋;早谋早断从容应对消灾弥害[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淑娟;丛枝菌根—稻田生态系统对氮磷的削减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庞艳梅;气候变化对四川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趋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3 王加美;转Bt基因水稻对几种代表性水生生物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4年
4 汪海燕;Bt水稻及其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环境行为与生物学效应[D];浙江大学;2007年
5 熊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芳;基于作物物候特征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黄振国;湖南省水稻种植面积遥感监测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刘斌;沈阳地区水稻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品种搭配策略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4 龙雯琪;南方水稻种植区径流污染测算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5 江春梅;基于TM影像面向对象的复杂地形区水稻提取规则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6 韩语轩;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风险评估[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7 孙棋;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曹萌萌;气候变暖背景下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适宜性区划[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9 杨爱萍;湖北水稻盛夏低温冷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吴烨东;哈尔滨市水稻测土施肥氮肥施用效果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378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7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