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桂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热导率空间变化

发布时间:2019-01-27 21:27
【摘要】:以广西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种植地、甘蔗种植地、梨树种植地为例,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干旱、中等、湿润土壤水分情况中土壤热导率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和湿润水分条件下,土壤热导率表现为梨树地甘蔗地大豆地,而中等水分条件下梨树地大豆地甘蔗地;土壤热导率的大小变化趋势与含水量相一致,说明土壤热导率的大小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土壤热导率的地统计分析表明,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大豆地的土壤热导率空间结构比在50%~65%范围内,属于中等相关性,而甘蔗地和梨树地的空间结构比大于75%,空间相关性很强;大豆地的土壤热导率的高阈值空间分布比甘蔗地的稳定性好,主要是因为甘蔗地受垄沟灌溉的影响;而梨树地是免耕地,其空间分布稳定性较弱。研究结果说明,在研究区域土壤对其热导率空间相对稳定性具有一定维持能力,但土壤热导率的稳定性受耕作和灌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Abstract]: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under drought, moderate and humid soil moisture in three land use patterns was studied in Guangxi Gu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oybean planting land, sugarcane planting land and pear tree planting 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oil under dry and humid water conditions was soybean field in pear field and soybean field in medium moisture condition. The variation trend of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water cont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mainly affected by soil water content. The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structure ratio of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soybean land was in the range of 50 ~ 65%,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ratio of sugarcane field and pear field was more than 75% under three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Spatial correlation is very strong; The high threshol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oybean land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ugarcane land, mainly because sugarcane land is affected by furrow irrigation, while pear field is no-tillage land,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stability is wea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 has a certain ability to maintain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the study area, but the stability of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affected by human factors such as tillage and irrigation.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桂林市农业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501230)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6GXNSFAA380197) 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项目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
【分类号】:S1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李君;王全九;王铄;王卫华;;基于土壤物理基本参数的土壤导热率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02期

2 甘磊;马蕊;彭扬建;彭新华;莫春梦;Rainer Horn;;不同放牧强度下羊草和大针茅草原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8期

3 王卫华;李建波;王铄;王全九;;省域尺度土壤水气热参数空间变异特征及主控因子分析[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5年07期

4 王卫华;李建波;王铄;王全九;周广林;;土壤热特性参数空间变异性与拟合方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04期

5 贾东于;文军;张堂堂;席家驹;;黄土高原降水对土壤含水量和导热率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4年03期

6 王卫华;王全九;武向博;王铄;;黑河中游绿洲麦田土壤水气热参数田间尺度空间分布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7 S.PETH;R.HORN;;Effects of Grazing Intensity on Soil Water Regime and Flux i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China[J];Pedosphere;2012年02期

8 王铄;王全九;樊军;王卫华;;土壤导热率测定及其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9 贡璐;张雪妮;吕光辉;韩丽;;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评价[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10 韦本辉;甘秀芹;申章佑;宁秀呈;陆柳英;韦广泼;李艳英;胡泊;刘斌;吴延勇;;粉垄栽培甘蔗试验增产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涣壮;甘磊;马蕊;张中彬;程芳丽;;桂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热导率空间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11期

2 王志华;王甜;王沣浩;;非饱和土壤热导率模型的优化与应用[J];制冷学报;2017年03期

3 赖洪敏;林北森;罗刚;周文亮;韦忠;高华军;韦本辉;;粉垄耕作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4 石鑫;刘旋峰;牛长河;蒋永新;张海春;;几种典型的深耕深松装备分析[J];新疆农机化;2017年02期

5 潘维艳;普薇如;黄权中;黄冠华;;基于温度示踪法的典型农渠渠道渗漏模拟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5期

6 周灵芝;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李艳英;周佳;劳承英;胡泊;吴延勇;;粉垄栽培对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09期

7 丁磊磊;王普昶;舒健虹;王志伟;;放牧强度与“草土畜”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年07期

8 崔东;肖治国;孙国军;刘海军;邓霞;;伊犁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9 聂志红;谢扬;焦P;;路基压实质量连续检测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17年02期

10 章永辉;高志球;童兵;;青藏高原理塘地区土壤热参数的确定及其土壤温度模拟试验[J];高原气象;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华;李建波;苏李君;王全九;;基于土壤物理基本参数的土壤导气率推求模型[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03期

2 杨奇勇;张发旺;;西南岩溶盆地土壤干容重协同克里格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02期

3 王卫华;李建波;王铄;王全九;周广林;;土壤热特性参数空间变异性与拟合方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04期

4 王卫华;王全九;张志鹏;;流域尺度土壤导气率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4年07期

5 聂卫波;武世亮;马孝义;费良军;;田块尺度土壤入渗特性空间变异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9期

6 王愚;胡泽勇;荀学义;徐丽娇;薛鹏成;;藏北高原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的优化和检验[J];高原气象;2013年03期

7 王卫华;王全九;武向博;王铄;;黑河中游绿洲麦田土壤水气热参数田间尺度空间分布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8 S.PETH;R.HORN;;Effects of Grazing Intensity on Soil Water Regime and Flux i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China[J];Pedosphere;2012年02期

9 李亮;张宏;胡波;刘广仁;刘子锐;王跃思;;不同土壤类型的热通量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2年02期

10 王铄;王全九;樊军;王卫华;;土壤导热率测定及其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春兴,周心澄,关文彬;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驱动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玉琴;夏建国;;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3 林杉;冯明磊;阮雷雷;胡荣桂;彭业轩;肖宏宇;卢兰;;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4 周脚根;尤冬梅;;基于关联规则的土壤重金属积累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5 齐仲正;加拿大利用航片测定土地利用方式[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6 温正堂;董存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9期

7 贾亚男;袁道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贵州岩溶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6期

8 常美蓉;庞奖励;张彩云;朱美玲;;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影响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年01期

9 陈铮;刘大林;邓波;张英俊;杨富裕;韩雪梅;;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螨的分布特征[J];草原与草坪;2010年03期

10 吴煜禾;张洪江;王伟;程金花;王冉;杜士才;吕文星;古德洪;;重庆四面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与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9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副市长 邓庆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惠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关键是变革土地利用方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记者 肖姗 韦铭;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有力助推南京科学发展[N];南京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丽颖;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加快推进城镇化[N];农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胡志喜;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韩永先;官学研共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任志远;四方面推进“双保”工作 力促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杨丁丁;南京开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9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宁波日报;2011年

10 市长 邵占维;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杭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韦德;[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亮;藏东南地区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程存刚;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毛琴;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胜蓝;中亚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有效性与分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超花;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水文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5 张宏;黄土沟壑区侵蚀劣地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MOKGAWA DINEO LYDIA;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南非林波波省与中国吉林省土壤化学养分与腐殖物质的差异[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7 杨丰;贵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6年

8 何颖楠;贵州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D];贵州大学;2016年

9 张佳楠;黄河三角洲垦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10 胡玲伟;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416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16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f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