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特征的影响
[Abstract]:Four land use patterns of alpine meadow grassland, degraded alpine steppe and artificial grassland in Qumaali County, Sanjiangyuan County,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soil total nitrogen, available nitrogen and ammonium nitrogen of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itrogen contents of the four utilization methods were all at a low level. In the 0 ~ 10 cm soil layer, 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 and available nitrogen in the soil showed a similar regularity, and the artificial grassland had the highest nitrogen content, and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the soil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available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0 ~ (10 cm) soil layer. Degraded alpine meadow steppe is the lowest. Compared with alpine meadow steppe, the total nitrogen and available nitrogen content in 0 ~ 10 cm soil layer of degraded alpine meadow grassland decreased by 52.4% and 76.22%, respectively, while the total nitrogen and available nitrogen content in 10 ~ 40 cm soil lay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on the contents of ammonium and nitrate in the soil showed that the inorganic nitrogen in the soil was mainly nitrate nitrogen, and the degradation resulted in the decrease of the content of ammonium and nitrate in 0 ~ 10 cm soil layer. Degradation and artificial planting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nitrate nitrogen content in 0 ~ 10 cm soil layer, but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itrate nitrogen content in 10 ~ 20 cm and 20 ~ 40 cm soil layer,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layers, an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40 ~ (60) cm soil layer. Therefore, both degradation and artificial planting resulted in the leaching of nitrate along the soil profile, and the leaching occurred mainly in the soil at the depth of 0 ~ 40 cm. The total amount of inorganic nitrogen in soil showed similar regularity to nitrate nitrogen, and the study on the total amount and propor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in soil also showed that degradation aggravated the mineralization process of soil nitrogen.
【作者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60584) 甘肃省青年科学基金(1506RJYA027)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春兴,周心澄,关文彬;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驱动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玉琴;夏建国;;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3 林杉;冯明磊;阮雷雷;胡荣桂;彭业轩;肖宏宇;卢兰;;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4 周脚根;尤冬梅;;基于关联规则的土壤重金属积累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5 齐仲正;加拿大利用航片测定土地利用方式[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6 温正堂;董存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9期
7 贾亚男;袁道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贵州岩溶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6期
8 常美蓉;庞奖励;张彩云;朱美玲;;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影响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年01期
9 陈铮;刘大林;邓波;张英俊;杨富裕;韩雪梅;;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螨的分布特征[J];草原与草坪;2010年03期
10 吴煜禾;张洪江;王伟;程金花;王冉;杜士才;吕文星;古德洪;;重庆四面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与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9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副市长 邓庆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惠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关键是变革土地利用方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记者 肖姗 韦铭;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有力助推南京科学发展[N];南京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丽颖;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加快推进城镇化[N];农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胡志喜;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韩永先;官学研共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任志远;四方面推进“双保”工作 力促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杨丁丁;南京开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9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宁波日报;2011年
10 市长 邵占维;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杭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韦德;[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亮;藏东南地区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程存刚;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毛琴;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胜蓝;中亚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有效性与分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顾钻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滨海盐土质量演变特征[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5 李金洋;雅安上里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的吸附解析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王超花;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水文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8 张宏;黄土沟壑区侵蚀劣地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MOKGAWA DINEO LYDIA;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南非林波波省与中国吉林省土壤化学养分与腐殖物质的差异[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10 杨丰;贵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17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1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