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演变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9-03-13 11:38
【摘要】: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维系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的重要环节。目前,在风蚀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土壤质量的修复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较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但是,总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其内容大都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而基于土壤质量特征影响因素的系统总结还不多见。因此,笔者基于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变化基本过程的系统分析,从风力侵蚀、荒漠植物、荒漠动物和人类活动等4个方面构建和丰富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体系,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预测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认为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应在土壤质量变化的基本过程与机制、土壤质量与荒漠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耦合关系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拓展研究。
[Abstract]:Soil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survival of animals and plants and an important link to maintain the flow of material and energy in the ecosystem. At present, the restoration of soil qualit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eco-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in the area of wind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Multidisciplinary cross-fusion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i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wind-eroded desertification areas and makes great progress and fruitful results. However, most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oil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but the systematic summary based on soi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is still rar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basic process of the change of soi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ea of wind erosion and desertification, from wind erosion to desert plants, The research system of soi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ea of wind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was constructed and enriched in four aspects such as desert animal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was summarized, the deficiency of existing research was clarified,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was predic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y on soi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wind-eroded desertification area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wo fields: the basic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soil quality change an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quality and the material and energy cycle of desert ecosystems.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0058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0905)
【分类号】:S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江苏成立[J];土壤学报;2008年06期

2 张金鑫;穆兴民;王飞;Peter R. Hobbs;刘玉兰;;基于土壤质量的保护性农业技术及其政策取向[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1期

3 ;《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中国土壤质量研究系列专著)[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年04期

4 陈美军;段增强;林先贵;;中国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展望[J];土壤学报;2011年05期

5 龙牧华;土壤质量含义的变迁[J];地理译报;1996年01期

6 张桃林,潘剑君,赵其国;土壤质量研究进展与方向[J];土壤;1999年01期

7 张华,张甘霖;土壤质量指标和评价方法[J];土壤;2001年06期

8 赵杰,秦明周,郑纯辉;城乡结合部土壤质量及其动态研究——以开封为例[J];资源科学;2001年03期

9 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海南岛土壤质量的指标与量化表达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10 刘晓冰,邢宝山,Stephen J.Herbert;土壤质量及其评价指标[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建民;汪海珍;;土壤质量指标及评价体系研究进展[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2 王关金;吴堑虹;戴塔根;苏欣;侯木舟;;支持向量机对长沙、株洲、湘潭土壤质量的未来变化的预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曹志洪;;第十一章 土壤质量的退化、控制和修复[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4 王铭献;兰利琼;卿人韦;周嘉裕;傅华龙;;土壤微藻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李辉信;胡锋;焦加国;;蚯蚓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6 朱林;马友华;;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土壤质量和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曹志洪;;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8 杨步银;马建宏;王家胜;陈德星;许春香;;肥料高投入对土壤质量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9 杨睿璇;王金满;白中科;;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土壤质量演替规律与模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蔡燕飞;廖宗文;董春;石木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控与土壤质量[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赵凡;今年安排1.3亿调查土壤质量[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张晔;问诊中国土壤质量与健康[N];科技日报;2005年

3 周强 杜佳音 蔡焕花;郑州市及周边地区土壤质量良好[N];中国矿业报;2014年

4 胡其峰;我国土壤质量趋向恶化[N];光明日报;2004年

5 小边;怎样提高土壤质量[N];新疆科技报(汉);2006年

6 记者 宋梅瑛;提高土壤质量 发展现代农业[N];协商新报;2007年

7 江西省高安市政协 金小春;改善农田土壤质量迫在眉睫[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陈乐甲 本报记者 张坤;致力土肥科技创新 助推农产品质量安全[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9 省农业厅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站高级农艺师 燕惠民提供;过量施化肥 耕地易得病[N];湖南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举;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时空演变及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2 于林;沿海经济发达区种植业结构变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3 张宏芝;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吕春花;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土壤质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淑杰;吉林省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6 郭曼;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与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平究;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态变化及其土壤质量指示意义[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俞海;农地制度及改革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9 张孝存;东北典型黑土区流域侵蚀—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包耀贤;黄土高原坝地和梯田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有兵;基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农田肥力效应研究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邢慧;安太堡露天矿不同恢复模式下木本植物种群动态与土壤质量相关分析[D];山西大学;2015年

3 安康;城市绿地土壤质量及其影响因素[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思涵;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质量演变及培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昶;近红外光谱快速评估土壤和有机肥质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卓志清;热带海岛荒地土壤肥力恢复与重建实践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石艳玲;玉米秸秆覆盖及促腐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朱溪桥;基于村级尺度的农用地土壤质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程光庆;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坡向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李志;宁南山区柠条林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39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39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5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