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坡面侵蚀过程中泥沙有机碳流失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15 15:30
【摘要】:以野外布设的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降雨方法研究随机条件下降雨侵蚀过程中泥沙有机碳含量及流失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降雨侵蚀过程中泥沙有机碳含量随降雨的进行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与坡面土壤有机碳含量相比显著增高(p0.01),有机碳在泥沙中明显富集,富集比最大值达1.780,泥沙中有机碳含量及富集比随侵蚀速率的增加明显减小且趋于稳定;(2)泥沙有机碳流失速率随降雨的进行先波动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又波动减小,最后逐渐趋于准稳定,整个过程呈单峰分布;(3)泥沙有机碳流失强度与土壤侵蚀强度呈显著性线性正相关(p0.01),说明土壤侵蚀量决定侵蚀过程中有机碳流失量,准确获取土壤侵蚀强度是估算坡面有机碳流失量的基础。
[Abstract]:A simulated rainfall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sediment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loss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rainfall erosion under random conditions, taking the runoff plot set up in the fiel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sediment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tends to be stable with rainfall,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lope soil (p0.01), and the organic carbon is enriched in sediment. When the maximum enrichment ratio is 1.780,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enrichment ratio in sediment decrease obviously and tend to be stable with the increase of erosion rate. (2) the rate of sediment organic carbon loss increases first with rainfall,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and then decreases, then tends to quasi-stable gradually, and the whole process shows a single peak distribution;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erosion intensity and sediment organic carbon loss intensity (p0.01), indicating that 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determined the amount of organic carbon loss in erosion process,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rosion intensity and soil erosion intensity (p0.01). Accurately obtaining soil erosion intensity is the basis for estimating the loss of organic carbon on slope surface.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4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30082,41371283,41671281)
【分类号】:S1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世朋,汪景宽,王开勇,张旭东,王秋兵;土壤中钙键和铁/铝键结合的有机碳差异的比较[J];土壤通报;2003年06期

2 倪进治,徐建民,谢正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3年01期

3 张金波,宋长春,杨文燕;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开垦对表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5年05期

4 汪青;张平究;孟向东;;不同退耕年限对菜子湖湿地表土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08期

5 李鸿博,史锟,孙咏红;三种林下土壤浅剖面有机碳含量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10期

6 邰继承;闫明;程琨;潘根兴;;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探讨——基于中文期刊网论文资料的统计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9期

7 张军科;江长胜;郝庆菊;吴艳;谢德体;;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14期

8 李文雯;;氧化还原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机碳的含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1期

9 韩晓日;苏俊峰;谢芳;高晓宁;杨劲峰;赖鸿雁;;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年04期

10 周毅;钟锡均;郭乐东;甘先华;黎艳明;张坤洪;李召青;梁远楠;辛凤坪;张卫强;;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下表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特征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龙波;刘丛强;涂成龙;刘文景;刘宝剑;崔丽峰;灌瑾;;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剖面(黄壤、石灰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世朋;;土壤中钙、铁/铝结合的有机碳变异规律性的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志明;;长效碳酸氢铵增加植物体有机碳固定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春;汤国安;李占斌;;基于GIS的黄土坡面侵蚀与沟壑发育模拟[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林文佳;省政协人资环委:视察江西水土保持科研创新基地[N];光华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国盛;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茂庆;抬田措施对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的含量影响及评价[D];南昌工程学院;2016年

2 李晓莎;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张白雪;侵蚀驱动下红壤坡耕地有机碳组成的分异特征[D];鲁东大学;2017年

4 霍莲杰;淹水稻田土壤甲烷排放对添加外源有机碳的响应及机制[D];中南大学;2013年

5 周玲;基于灰渣制造的复混肥对土壤易变有机碳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海鹰;实验室培养下中国亚热带和温带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姬强;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及其活性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张薇;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朱志锋;江汉平原不同利用方式下水稻土中有机碳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匡崇婷;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40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40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1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