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坝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Abstract]: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the wind speed profile an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four land-use modes of the natural grassland, the artificial forest, the farmland and the uncultivated land of the Kangbao area on the dam of Hebei Province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hardness of the natural grassland is the largest,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 the smallest, the coarse grain content of the surface soil is the lowest, the surface water content and the hardness of the farmland are the smallest,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 the largest,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s the lowest, the coarse grain content of the surface layer soil is the highest, and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artificial forest is high,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s lower, and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s higher; the surface water content of the ground surface is lower, and the surface hardness and aerodynamic roughness are larger, and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forest land, and the content of the organic matt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forest l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soil erosion is affected by the surface water content, hardness and the effect of the surface vegetation, and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the surface vegetation type on the soil wind erosion is reflected. Therefore, on the premise of priority protection of the primary vegetation, the veget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onstruction is emphasized, and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the surface is emphasized, so that the soil structure is improved,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the soil is improved, and the soil anti-wind erosion capacity is enhanced.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河北省软科学项目(13454213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3307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301291)资助
【分类号】:S1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春兴,周心澄,关文彬;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驱动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玉琴;夏建国;;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3 林杉;冯明磊;阮雷雷;胡荣桂;彭业轩;肖宏宇;卢兰;;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4 周脚根;尤冬梅;;基于关联规则的土壤重金属积累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5 齐仲正;加拿大利用航片测定土地利用方式[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6 温正堂;董存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9期
7 贾亚男;袁道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贵州岩溶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6期
8 常美蓉;庞奖励;张彩云;朱美玲;;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影响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年01期
9 陈铮;刘大林;邓波;张英俊;杨富裕;韩雪梅;;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螨的分布特征[J];草原与草坪;2010年03期
10 吴煜禾;张洪江;王伟;程金花;王冉;杜士才;吕文星;古德洪;;重庆四面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与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9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副市长 邓庆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惠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关键是变革土地利用方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记者 肖姗 韦铭;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有力助推南京科学发展[N];南京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丽颖;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加快推进城镇化[N];农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胡志喜;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韩永先;官学研共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任志远;四方面推进“双保”工作 力促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杨丁丁;南京开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9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宁波日报;2011年
10 市长 邵占维;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杭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韦德;[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亮;藏东南地区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程存刚;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毛琴;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胜蓝;中亚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有效性与分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顾钻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滨海盐土质量演变特征[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5 李金洋;雅安上里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的吸附解析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王超花;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水文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8 张宏;黄土沟壑区侵蚀劣地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姜涛;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固沙改土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祝滔;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44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4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