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海南文昌滨海台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碳储存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3 08:09
【摘要】:以海南文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内椰子林、次生林、人促更新次生林、相思纯林和木麻黄纯林为研究对象。在土壤母质、土壤类型和微气候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各个森林类型林下凋落物量、碳储量及0-100cm内各土层土壤有机碳性状(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为准确评估我省滨海台地森林土壤的固碳潜力、预测和维护主要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指导滨海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可持续经营和改造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森林类型地表凋落物输入量存在较大差异。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及碳储量成正比,其中,木麻黄纯林、相思纯林和椰子林林下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大于次生林和人促更新次生林,这很大程度取决定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但不同森林类型间各亚层现存量所占比例大不相同,与凋落物自身分解强度有关。同一气候条件下,凋落物各亚层C储量表现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且椰子林、次生林和人促更新次生林地表月凋落物量变化格局一致。 (2)不同森林类型0~1OOcm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及全氮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次生林、椰子林和人促更新次生林均显著高于木麻黄纯林和相思纯林,随土壤剖面深度加深逐层减小且表聚现象明显,说明凋落物摄入及人为干扰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的影响最大。土壤碳氮比在土壤剖面变化规律较不一致,但在木麻黄纯林和相思纯林呈现递增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对改良土壤肥力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相比而言,椰子林和两种次生林更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存。 (3)不同森林类型0~100cm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配比例及土壤碳活度均随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递减。其中,木麻黄纯林和相思纯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偏小,波动范围仅在0.20g·kg-1~2.16g·kg-1之间,各土层含量均显著低于次生林、人促更新次生林和椰子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土壤碳活度范围在49.3%-70.1%、0.61~2.35之间,最大值出现在木麻黄纯林和相思纯林。研究表明,植被类型和土壤结构差异是滨海台地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与木麻黄和相思林相比,椰子林和两种次生林土壤碳稳定性较高。 (4)各个森林类型0~100cm土壤轻组碳、氮含量及C/N在所有土壤层上存在较大差异。木麻黄纯林与相思纯林轻组有机碳含量较低,各土层含量值在1g·kg1之下,均显著低于次生林、人促更新次生林和椰子林。土壤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变化范围在13.72%~38.6%之间,在土壤剖面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其中次生林、人促更新次生林和椰子林显著高于木麻黄纯林和相思纯林。研究结果表明,在滨海台地的特殊生态环境中,地上凋落物是轻组有机碳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林分密度、植被群落结构和植被生长状况对轻组有机碳含量起关键性作用。 (5)次生林、人促更新次生林和椰子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在0~100cm剖面随土层加深而下降,且季节动态变化一致,表现为旱季高于雨季。旱季可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波动在1.2%~3.6%之间,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比值不断增大,至40-100cm土层变为2.6%~3.6%,表现为深层土壤高于表层土壤。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比值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越往土层深处,差异性越大。说明滨海台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受雨水淋溶强度大,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对降雨强度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 (6)各个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氮与土壤容重存在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全氮存在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含水量、土壤pH、土壤碳氮比的相关性不明显,且不同森林类型间存在差异。土壤轻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氮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两两间关系密切,相关性达显著水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西军;黄庆丰;聂昌伟;刘成彬;;肖坑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氮、磷含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刘瑞英;谭胡燕;杨改河;任学敏;王得祥;;辛家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王伯荪,黄庆昌;桂西南岩溶地区森林类型及生态平衡[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3期

4 陈祥伟,陈立新,刘伟琦;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氮矿化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5 陈志芳;刘金福;吴则焰;;戴云山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6 鲁顺保;周小奇;芮亦超;陈成榕;徐志红;郭晓敏;;森林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10期

7 何蓉;杨卫;方波;柴勇;李玉媛;;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南段4种森林类型的林地土壤特性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7年03期

8 黄林;王峰;周立江;黄茹;齐代华;魏刚;;不同森林类型根系分布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2年19期

9 游秀花,蒋尔可;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郭泺,夏北成,倪国祥;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持水能力及其环境效应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谭炳香;李增元;陈尔学;庞勇;;高光谱与多光谱遥感数据的森林类型识别[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C];2005年

2 李世杰;;贵州省东南部地区常见森林类型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张玉杰;薛煜;孙家宝;李公滨;董爱荣;;不同的森林类型锈菌种类多样性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杨旭东;;贵州省东南部常见森林类型含碳率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苗蕾;太行山南麓山区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鲁顺保;澳大利亚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效碳和氮库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3 冯益明;空间统计学及其在森林图形与图像处理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4 李霄宇;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乌仁陶格斯;内蒙古典型森林类型土生空团菌生态分布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杨子清;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菲;小兴安岭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于明乾;高黎贡山东坡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氮库时空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郭津;猫儿山4种森林类型群落结构及养分分布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白栻;基于RS与GIS的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冠层截留模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肖灵香;亚热带4种森林类型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与养分含量[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畅;内蒙古大兴安岭不同森林类型树木死亡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7 罗朝沁;MODIS影像森林类型快速提取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8 何志勇;辽东山区典型森林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9 陈健;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的不同森林类型单木胸径与树高提取[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10 陈小花;海南文昌滨海台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碳储存特征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57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57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9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