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与沼肥同步翻埋还田对秸秆腐解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5-25 02:32
【摘要】:为探讨秸秆和沼肥同步翻埋还田对秸秆腐解的影响规律,在室温条件下,105 d试验周期内,采用网袋法模拟翻埋还田,系统研究添加沼肥和自来水对秸秆腐解的影响,以及添加沼肥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秸秆长度对秸秆腐解过程各主要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沼肥对秸秆腐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添加自来水组的秸秆降解率为33.61%,而添加沼肥组的秸秆降解率则达到42.37%;配施沼肥后,秸秆的降解主要集中在前70 d,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的秸秆降解率均高于42%,秸秆长度20 mm试验组的秸秆降解率高于10 mm秸秆,试验结束时20 mm试验组的秸秆降解率达到52%;秸秆长度对半纤维素的降解影响较明显,而土壤类型则对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具有较显著的影响。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imultaneous replanting of straw and biogas fertilizer on straw decomposition, the effects of biogas fertilizer and tap water on straw decomposi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y net bag method in 105 d test cycle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types and straw length on the main parameters of straw decomposition after adding biogas fertilizer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ogas fertilizer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straw decomposition. The straw degradation rate of tap water group was 33.61%, while that of marsh fertilizer group was 42.37%. After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biogas fertilizer,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straw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irst 70 day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straw degradation rate of each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42%, and the straw degradation rate of 20 mm straw length test group was higher than 10 mm straw.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straw degradation rate of 20 mm test group reached 52%. Straw length had obvious effect on hemicellulose degradation, while soil type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cellulose and lignin degrad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农业部生猪养殖设施工程重点实验室;寒地农业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603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201406)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31792) 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LBH-Q10148)
【分类号】:S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武;唐汉;王金峰;;东北地区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5期

2 张s鷝\;王婧;张莉;逄焕成;王飞;;理化预处理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23期

3 李涛;何春娥;葛晓颖;欧阳竹;;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年12期

4 杜龙龙;张智烨;王蒙;张邦喜;李国学;;沼液一体化综合处理与循环利用工艺[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S2期

5 霍丽丽;吴娟娟;赵立欣;姚宗路;侯书林;;华北平原地区玉米秸秆连续供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9期

6 霍丽丽;赵立欣;姚宗路;孟海波;;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供应模式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6年07期

7 曹莹菲;张红;刘克;吕家珑;;不同处理方式的作物秸秆田间腐解特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6年09期

8 顾美英;唐光木;葛春辉;马海刚;张志东;徐万里;;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和田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年04期

9 王金洲;卢昌艾;张文菊;冯固;王秀君;徐明岗;;中国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腐解特征的整合分析[J];土壤学报;2016年01期

10 高立洪;李平;韦秀丽;翟逸;;不同作物、土壤类型和灌溉方式对沼液消纳能力的影响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礼军;张耀辉;鲁清林;白玉龙;周刚;汪恒兴;张文涛;白斌;周洁;何春雨;;耕作方式和氮肥水平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7年08期

2 刘联胜;赵荣煊;王高月;杨楠楠;王东计;;基于ASPEN PLUS的烟气气氛下生物质气化模拟[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6期

3 王忠江;王泽宇;司爱龙;张正;吴婧;王丽丽;;秸秆与沼肥同步翻埋还田对秸秆腐解特性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6期

4 王飞;林诚;李清华;何春梅;刘玉洁;;不同施肥措施提高南方黄泥田供钾能力及钾素平衡的作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3期

5 LI Hui;FENG Wen-ting;HE Xin-hua;ZHU Ping;GAO Hong-jun;SUN Nan;XU Ming-gang;;Chemical fertilizers could be completely replaced by manure to maintain high maize yield and soil organic carbon(SOC)when SOC reaches a threshold 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7年04期

6 韦青侠;付会芳;王红红;;由科研论文中一个柱状图引发的编辑思考[J];出版科学;2017年02期

7 李自刚;岳晓禹;李长滨;张春辉;魏庆葆;刘世亮;;基于变量选择的堆肥胡敏酸含量近红外光谱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2期

8 仉利;赵立欣;姚宗路;丛宏斌;张晓辉;王永振;;生物质燃气燃烧器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年01期

9 李涛;何春娥;葛晓颖;欧阳竹;;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年12期

10 赵雅雯;王金洲;王士超;武红亮;黄绍敏;卢昌艾;;潮土区小麦、玉米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基于改进的RothC模型[J];中国农业科学;2016年2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亮;汪春;孙海天;严晓丽;梁琦;;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7年08期

2 杨星;于克强;王德福;;基于EDEM的转轮式TMR混合机混合性能数值模拟[J];农机化研究;2017年03期

3 刘环宇;陈海涛;侯磊;张颖;;D200型秸秆纤维制取机原料供给系统优化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3期

4 方放;王飞;石祖梁;郑向群;邵宇航;李想;邱凌;;京津冀秸秆养分资源及秸秆焚烧气体污染物排放定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5 李叶龙;王德福;李东红;王沫;江志国;雷军乐;;辊盘式圆捆机卷捆机理分析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6年12期

6 石祖梁;王飞;李想;孙仁华;王久臣;常志州;;秸秆“五料化”中基料化的概念和定义探讨[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年06期

7 楚天舒;杨增玲;韩鲁佳;;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满足度和优势度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22期

8 薄鸿明;林静;;玉米秸秆还田机的设计与参数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6年11期

9 刘平义;骆龙敏;李海涛;韩鲁佳;魏文军;张绍英;;秸秆多级辊压成型原理与装置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16年S1期

10 王红彦;王飞;孙仁华;高春雨;王亚静;孙宁;王磊;毕于运;;国外农作物秸秆利用政策法规综述及其经验启示[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旭东,于天富,陈多仁,殷宪强;玉米秸秆腐解过程物质组成及胡敏酸的动态变化Ⅰ.物质组成的动态变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年03期

2 刘帅;卢丽兰;张俊峰;刁世勇;王旭东;;粪肥腐解过程中不同溶性腐殖质态铜、锌变化及其结合竞争[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3 王旭东;陈鲜妮;王彩霞;田霄鸿;吴发启;;农田不同肥力条件下玉米秸秆腐解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4 赵悬悬;朱光灿;许丽娟;吕锡武;;蓝藻自然腐解特性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5 杜金钟;孙美然;赵志兰;邢素丽;;常温条件一种速腐剂对玉米秸秆的腐解效果[J];吉林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6 程励励,文启孝,吴顺令,徐宁;植物物料的化学组成和腐解条件对新形成腐殖质的影响[J];土壤学报;1981年04期

7 陈思根,张一平,白锦鳞,李艳霞;植物残体腐解物能态特征及其与组分的关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S1期

8 白锦鳞,张一平,陈思根,杜建军,李叙勇,杜建平;植物残体腐解过程腐解物热解特征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3年04期

9 吴景贵,,席时权,曾广赋,汪冬梅,姜岩,王明辉;玉米秸秆腐解过程的红外光谱研究[J];土壤学报;1999年01期

10 范春辉;张颖超;许吉婷;王家宏;;复合污染旱田黄土中还田秸秆动态腐解的光谱学特性[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旭东;卢丽兰;;粪肥腐解过程铜锌的形态分布及其竞争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2 杜金钟;孙美然;赵志兰;邢素丽;;不同用量速腐剂对玉米秸秆的腐解效果[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孙波;王晓s

本文编号:2485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85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8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