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自动集沙仪设计与试验

发布时间:2019-07-22 07:34
【摘要】:针对强风时自动集沙仪测量精度和集沙效率受扰动问题,提出了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降速法,设计了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自动集沙仪,阐述了风沙分离器和数据无线采集系统的设计原理,并对风沙分离器降速及分离性能、集沙仪抗强风干扰性能和集沙效率等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自动集沙仪具备了抗强风干扰性能,可实时、连续和远距离无线采集数据,自由旋转的起动风速为4.23 m/s,等动力性为92.94%,平均集沙效率为90.42%,当风速低于18 m/s时,粒径55.36μm以上的土样只要进入集沙仪,就可被完全收集;数据无线采集系统的供电续航能力达31 h以上,无障碍时信号传输距离为208.51 m,可较好地满足土壤风蚀量的自动观测需求。
【图文】:
图1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自动集沙仪结构简图
一类是自动集沙仪,集沙盒下设计了称量传感器,虽然减少了人为劳动,实现了集沙盒内沙尘质量的实时测量和记录,但是由于发生土壤风蚀地区的平均风速一般较大,风力不但扰动称量传感器,影响测量精度,而且也增大气流对沙尘的曳引力,影响集沙效率。为此,本文提出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降速法,设计自动集沙仪,以满足复杂多变的野外风蚀观测需求,提高风蚀观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1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自动集沙仪由风沙分离器、旋转导向装置、数据无线采集系统、集沙盒、底座等组成(图1)。其中,风沙分离器和数据无线采集系统是该集沙仪的关键部件。工作原理:当风沙流作用于导向板时,进气口对准来流方向,风沙流进入风沙分离器,风沙发生分离,尾气从排气口排出,沙尘落入集沙盒,集沙盒下称量传感器采集到沙尘质量信号,经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对信号作相应处理后,无线传输至远处的上位机软件,从而实现土壤风蚀量的远距离无线采集。图1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自动集沙仪结构简图Fig.1Structurediagramofshunt-hedgingandmulti-stageexpansioncombinedautomaticsandsampler1.导向板2.挡风板3.风沙分离器4.旋转座5.球轴承6.集沙盒7.称量传感器8.传输天线9.数据自动采集与无线传输模块10.电源开关11.充电孔12.蓄电池强风风速为10.8~13.8m/s,,陆面表象为大树枝摇动,打雨伞行走困难。受强风作用的气流进入集沙仪,不仅会扰动称量传感器,而且也会重新携带沙尘从排气口排出。假如强风气流进入集沙仪后,速度出现大幅度降低,不仅低至沙尘悬浮速度以下,气流无力携带沙尘,而且也低至无力扰动称量传感器,那么强风作用时风力对称量传感器的扰动问题和风沙在集沙仪内部的高效分离问
图2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风沙分离器结构模型
分离器具备了较高的降速性能。所谓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降速法是指以分流对冲降速为基础,通过设计多级扩容结构以实现气流速度多次降低的方法。基于此方法,设计了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风沙分离器,其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由进气管、分流对冲腔、扩容腔、分离腔、上回流腔、下回流腔、排气管和楔形体组成。其中,进气管、扩容腔和分离腔设计成扩容结构,分别作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扩容。图2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风沙分离器结构模型Fig.2Structuremodelofshunt-hedgingandmulti-stageexpansioncombinedsandseparator1.进气管2.楔形体3.排气管4.分流对冲腔5.扩容腔6.上回流腔7.分离腔8.下回流腔降速原理:强风气流进入进气管后,受一级扩容影响,实现第1次降速;在分流对冲腔内部,楔形体和排气管组成分流结构,气流由分流结构分成2股,并在分流结构后面发生反向对冲,实现第2次降速;对冲后的气流下行至扩容腔,受二级扩容影响,实现第3次降速;进入上回流腔的气流受回流影响,实现第4次降速;从上回流腔出口下行的气流受分离腔的扩大空间影响,形成三级扩容,实现第5次降速;分离腔内下行气流受下回流腔的回流影响,实现第6次降速。通过这一系列的降速,将排沙口气流速度降至更低。2.2参数选择(1)进气管进气管由等容段和扩容段2部分组成,等容段起到稳定入口气流的作用,长度取20mm;扩容段起到扩容降速的作用,长度取100mm,前端宽度取15mm、高度取22.5mm,后端宽度取30mm、高度取45mm。(2)分流对冲腔、分离腔和扩容腔分流对冲腔是气流分流对冲的空间,受进气管扩容段后端的约束,高度取45mm,直径取100mm。分离腔是风沙分离的空间,需要设计大一些,以便风沙能较充分地降速和分离,故高度取80mm,直径?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泰山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58、41161045)
【分类号】:S237;S1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华,徐克宝,赵萍;高速数字采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张胜全;用热敏电阻作传感器的粮温采集系统的一种新颖设计方案[J];粮食储藏;1998年04期

3 王捷;肖爱平;焦子锑;;植被多角度光谱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09期

4 贾兰英,邝朴生,蒋文科;动态应变采集系统的设计[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5 胡古月;黄丽华;;基于STM32的温室温湿度采集系统[J];浙江农业科学;2013年08期

6 赵洋;马建斌;刘博;王春山;;基于Internet的农业信息资源采集系统[J];农机化研究;2008年10期

7 李玉荣;刘英;倪超;谢超;;基于SHT11传感器的低功耗林场温湿度采集系统[J];农机化研究;2013年01期

8 赵金燕;吴兴纯;杨丽;杨秀娟;张曦;;基于AT89C2051的温湿度采集系统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9 胡剑文;谷刚;徐治康;陶兴平;;基于ARM9的奶牛运动量无线采集系统终端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0年07期

10 方琨;张娟;蔡振江;王渝;;基于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的温室环境采集系统设计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箭;;表面肌电采集系统及其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2 于海业;李国臣;马成林;;植物电位信号采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英文)[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李春胜;王恩美;范鑫;王宏;;磁场刺激诱发肌电信号的采集系统[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4 詹瑜;;标本数字化管理软件与三维数字模型采集系统[A];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刘扬;贾海涛;曹丽;;手写动态特征采集系统的设计[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王鹏;左旺孟;李乃民;张宏志;刘珊;;多路迈向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全国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巫懿;何建平;姜春海;;太钢能源计量采集系统的分析与应用[A];企业计量测试与质量管理——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欣;许春艳;;基于ADS8364和ARM7单片机的导航姿态角采集系统设计[A];第八届工业仪表与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陈锡辉;谢小希;高翠山;聂振东;;MDC模型实验参量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A];第11届全国计算机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郑永辉;;一种基于DSP的回波信号实时采集系统设计[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李岳鹏;民爆物品信息化采集系统获好评[N];中煤地质报;2007年

2 侯利平 汪国民 记者刘领;校安工程采集系统通过国家级校验[N];锦州日报;2010年

3 朱元旦 黄东;大连市建成统计数据网上采集系统[N];中国信息报;2007年

4 通讯员 邹争春 记者 张国圣;交通事故现场信息快速采集系统问世[N];光明日报;2013年

5 中国联通太原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中心 周毅;浅谈联机计费采集系统的实现[N];山西科技报;2010年

6 ;社会化采集系统倍增效能[N];常州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张春云 陈爱红;采集系统带来的变化[N];临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亮;核素识别算法及数字化能谱采集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晁志峰;基于城市快速公交BRT的棋盘式道路能量采集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旭辉;温室气象要素远程无线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宇菲;基于DSP的发动机参数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陈雯;电信综合告警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铧栋;高速模拟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虞潇蓥;基于CPLD的线阵CCD光谱信息采集系统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郭嘉;基于FPGA的无创伤血液成分光谱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8 张凯;便携式四导心音采集系统[D];西华大学;2015年

9 刘光晓;流体输送管道泄漏音波信号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10 朱倩倩;基于FPGA的耐高压水声采集系统[D];中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17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17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4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