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土壤和6个常见树种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发布时间:2019-07-30 09:21
【摘要】: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质和养分储藏库,是土壤和植物间物质交换的枢纽,是森林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选取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布设的90个凋落物收集器自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集的6个常见种的凋落叶,结合2014年7月沿海拔梯度(185 368 m)采集的50个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除P含量在高坡位及峰顶较低外,土壤中的C、N、P含量均达到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标准中的一级水平;土壤的C、N含量及C:P和N:P与海拔呈正比,P含量和C:N与海拔呈反比。因本文采样的海拔差异较小,推测上述土壤养分含量与海拔的关系主要是由于微地形引起的土壤差异而不是海拔差引起的气象因子差异所致。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这6个常见种凋落叶的C、N、P含量的平均值呈现出高C和N、低P的格局;而不同海拔凋落叶的C、N、P并未表现出类似土壤中的变化规律;6个常见种凋落叶均表现出春季较高的C含量和夏季较高的N、P含量。虽然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土壤的C、N、P含量总体水平较高,但其单位面积内的胸高断面积之和却远低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表现为生物承载量较低;受个体生长环境差异的影响,同种凋落叶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可能会存在个体间差异。研究结果将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图文】:

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土壤和6个常见树种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2结果2.1土壤C、N、P化学计量学特征样地内不同海拔梯度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强烈,并与海拔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图1)。其中,表层土壤C含量为58.80 187.60g/kg,平均值为112.09g/kg,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R2=0.3628,P<0.0001);N含量为3.88 11.88g/kg,平均值为7.04g/kg,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R2=0.4769,P<0.0001);P含量为0.53 3.54g/kg,平均值为1.35g/kg,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R2=0.692,P<0.0001)。不同生境类型中土壤C含量和N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均为峰顶>高坡位>中坡位≈低坡图1弄岗15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洼地;○低坡位;▲中坡位;□高坡位;●峰顶。Fig.1SoilC,N,Pcontentsandstoichiometryalongaltitudegradientofthe15haforestdynamicsplotinNonggang,Guangxi.■Depression;○Lowerslope;▲Middleslope;□Higherslope;●Hilltop.

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土壤和6个常见树种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1090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Science第25卷图2弄岗15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6个常见树种凋落物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平均值±标准误差)。物种编号见表1。Fig.2LitterfallC,N,Pcontentsandstoichiometry(mean±SE)ofsixcommontreespeciesofthe15haforestdynamicsplotinNonggang,Guangxi.ThesixcommontreespeciesarethesameasinTable1.旱性山顶矮林,如芸香竹(Boniasaxatilis)、毛叶铁榄(Sinosideroxylonpedunculatum)等,土壤类型为黑色石灰土,表现特征为被覆率极低、土层浅薄且多分布于岩石缝隙、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峰丛中部和中下部坡度较缓,气候和水分条件良好,生长着具热带季节性雨林特征的森林植被,土壤类型为棕色石灰土,表现特征为被覆率较高、土层较厚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丰富;洼地和周边谷地常有季节性积水,土壤形成过程受水分作用强烈,生长着密集的耐阴湿性森林植被,如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hainanensis)、对叶榕(Ficushispida)等,土壤被覆率最高且土层深厚,但仍可见突出地表的大块岩石,个别地段可见落水洞等,土壤类型为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水化棕色石灰土(陈平,1988)。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坡位的土壤C含量和N含量均达到了一级水平(C:>40g/kg,N:>2g/kg),土壤P含量除高坡位和峰顶为三级水平(P:0.6-0.8g/kg)外,其他均达到了一级水平(P:>1g/kg)。这表明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在局域环境中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其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极有利于生物繁衍和生长,在生物尤其是森林植被“自肥”作用的强烈影响下加速了岩石溶蚀、风化以及土壤形成和发育的进程。但是在区域环境中,在喀斯特的特殊地形如峰林、峰丛、洼地、漏斗、槽谷、坡立谷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地表基岩出露面积较大、土层浅雹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00342,31660130) 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16380256)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5GXNSFBA139050)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人字⺌2014]91号)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新章;江洪;张慧玲;余树全;周国模;马元丹;Scott X. Chang;;全球环境变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年09期

2 王相娥;薛立;谢腾芳;;凋落物分解研究综述[J];土壤通报;2009年06期

3 曲浩;赵学勇;赵哈林;王少昆;;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0年08期

4 许湘琴;林植华;陈慧丽;;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6期

5 胡亚林,汪思龙,黄宇,于小军;凋落物化学组成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6 汪思龙,黄志群,王清奎,于小军;凋落物的树种多样性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7 郭忠玲;郑金萍;马元丹;李庆康;于贵瑞;韩士杰;范春楠;刘万德;;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J];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8 陈书秀;江明喜;;三峡地区香溪河流域不同树种叶片凋落物的分解[J];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9 林成芳;高人;陈光水;杨玉盛;钟羡芳;;凋落物分解模型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10 杨万勤;邓仁菊;张健;;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如琼;;红树林凋落物过程与营养物质形式[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8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论文集[C];2009年

2 王斌;杨校生;;不同气候区4种典型地带性植被凋落物比较研究[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宋博;殷秀琴;;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Ca、Mg、Fe动态分异及土壤动物的作用[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振海;长白山针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和元素释放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吕瑞恒;抚育间伐对针叶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宫诗玮;松嫩草原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生物活性对增温和氮沉降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娟;宝天曼森林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呼吸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5 王晖;南亚热带四种人工林土壤碳固持及其主要相关过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6 李霞;土壤磷素耦合的水田碳—氮库动态消长规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调控潜能[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天平;湘北丘陵区混交阔叶林不同树种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沈冰洁;氮/磷添加对稻田土壤碳周转的生态化学计量学调控机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3 王文君;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赵静;氮添加与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郝娜;大兴安岭南段次生林土壤氮矿化对不同碳输入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6 芦雪;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次生林凋落物分解(中期)与养分动态特征[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7 李秀宇;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下凋落物分解释放对土壤微量元素及葡萄糖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8 王宸;龙溪—虹口保护区阔叶林林区下土壤—凋落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9 张川;高山森林溪流凋落物分解中有机组分的变化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10 余鑫;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生产量及林分结构与氮沉降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20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20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b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