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雨滴机械打击和消散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特征

发布时间:2019-08-13 09:37
【摘要】: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稳定性是描述土壤抵抗侵蚀过程中破坏作用的重要指标。但溅蚀过程中,雨滴对团聚体的消散和机械打击两种破坏作用的相对贡献及其破坏机制尚未明晰。利用酒精和超纯水作为雨滴形成材料,模拟机械打击单独作用及消散和机械打击共同作用,分别在五个高度(0.5、1、1.5、2和2.5 m)对X土和黄绵土进行溅蚀实验。结果表明:当降雨动能相同时,X土的溅蚀率均小于黄绵土。同时,超纯水雨滴对土壤的机械打击和消散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溅蚀率均大于酒精雨滴单一机械打击作用的溅蚀率。随着降雨动能增加,两种雨滴对两种土壤的溅蚀率均呈幂函数增加;团聚体因消散破坏作用和机械打击作用的溅蚀率均亦随之增加。但两种土壤的消散破坏作用和机械打击作用的贡献率分别随着降雨动能增加而减小和增加。在相同降雨动能时,X土消散破坏作用的贡献率均大于黄绵土,而机械打击作用贡献率均小于黄绵土。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溅蚀过程中团聚体破坏机理及评价溅蚀过程中团聚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Soil aggregates are the basic unit of soil structure, and their s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describe the damage of soil against eros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splash erosion,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raindrops to the dispersion of aggregates and mechanical strike and its failure mechanism are not clear. Alcohol and ultra-pure water were used as raindrop forming materials to simulate the combined action of mechanical strike alone and dissipation and mechanical strike. The splash erosion experiments of X soil and loess soil were carried out at five heights (0.5 m, 1.5 m, 2 m and 2.5 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cohol and ultra pure water were used as raindrop forming materials to simulate the combined action of mechanical strike and mechanical strik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kinetic energy of rainfall is the same, the splash erosion rate of XN soil is lower than that of loess soil. At the same time, the splash erosion rate caused by the mechanical impact and dissipation of ultra-pure water raindrops on soi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lcohol raindrops under single mechanical imp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kinetic energy, the splash erosion rate of the two raindrops on both soils increased by power function, and the splash erosion rate of aggregates increased due to dissipation damage and mechanical impact.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dissipation destruction and mechanical strike of the two soils decreased an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kinetic energy, respectively. When the kinetic energy of rainfall is the sam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dissipation and failure of X soil is larger than that of loess soil, whil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mechanical strike effect is less than that of loess soil. The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aggregates in the process of splash erosion and evaluating the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in the process of splash erosion.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C01B03-03)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4-91)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青年人才项目(2016JQ4017)共同资助~~
【分类号】:S15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冰;宋云瑞;程嘉宁;王军光;蔡崇法;段猷;;不同模拟糙度集中水流内红壤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16年04期

2 胡伟;郑粉莉;边锋;;降雨能量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溅蚀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年15期

3 程金花;秦越;张洪江;丛月;杨帆;闫永庆;;华北土石山区模拟降雨下土壤溅蚀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02期

4 马仁明;蔡崇法;李朝霞;王军光;冯君园;吴新亮;朱惠荣;;前期土壤含水率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溅蚀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5 马仁明;王军光;李朝霞;蔡崇法;王硕;;降雨过程中红壤团聚体粒径变化对溅蚀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6 刘和平;符素华;王秀颖;徐丽;方岚;刘宝元;路炳军;;坡度对降雨溅蚀影响的研究[J];土壤学报;2011年03期

7 程琴娟;蔡强国;;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土壤溅蚀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1期

8 闫峰陵;李朝霞;史志华;蔡崇法;;红壤团聚体特征与坡面侵蚀定量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9 卜崇峰;蔡强国;张兴昌;程琴娟;吴淑安;;黄土结皮的发育机理与侵蚀效应研究[J];土壤学报;2009年01期

10 范云涛;雷廷武;蔡强国;;湿润速度对土壤表面强度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娜;;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考试周刊;2017年63期

2 钟一帆;;关于施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种子科技;2017年07期

3 闫国华;侯贻菊;;采矿废弃地(汞污染)恢复重建理论与技术[J];四川林勘设计;2017年01期

4 魏赢;刘阳生;;汞污染农田土壤的化学稳定化修复[J];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5 马妍;刘向辉;徐东耀;左海清;陈家琪;董彬彬;杜晓明;;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淋洗技术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7年01期

6 胡菲菲;;湖南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技术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01期

7 周智全;张玉歌;徐欢欢;顾燕;;化学淋洗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6年24期

8 刘艺芸;张连红;崔爽;孙秀菊;;多氨基多醚基甲叉膦酸土柱淋洗修复镉污染土壤[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9 毕薇;林志坚;;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6年13期

10 李进国;万洁妤;艾淼;欧德渊;;煤矿区周围环境铬污染情况调查研究[J];贵州畜牧兽医;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杰;张杨珠;;红壤地区土壤退化与恢复重建研究(Ⅱ)退化红壤的防治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2 黄晶;王伯仁;刘宏斌;秦琳;;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剖面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3 贾睿芬;易津;卢立娜;郭凯明;;不同施肥处理华北驼绒藜胚胎发育及营养动态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9年05期

4 戴茨华;王劲松;代平;;红壤旱地长期试验肥力演变及玉米效应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年05期

5 高菊生;;湘南三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十字花科作物产量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5期

6 杨齐;赵万羽;李建龙;杨峰;钱育蓉;;新疆天山北坡荒漠草地退化现状及展望[J];草原与草坪;2009年03期

7 程艳;高静;徐红纳;田语林;;螯合剂EDTA简介[J];化学教育;2009年05期

8 陈海凤;莫良玉;范稚莲;;有机酸对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的修复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9 张永亮;骆秀梅;高凯;;施肥对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产量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8年05期

10 李瑞江;马玉寿;孙小弟;陈玲玲;张金旭;;大武地区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生长动态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军玲;王虹艳;卢升高;;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3期

2 王国强;孙焕明;;拉萨市农田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3 郝余祥,程丽娟;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J];土壤学报;1964年02期

4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5 D.J.Mc Queen;C.W.Ross;G.Walkert;张佳宝;;运用扫描电镜和分散/消散技术评价新西兰表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J];土壤学进展;1989年02期

6 李越;李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7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8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9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10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陈芝芝;翁伯琦;;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赵冬;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结构演变特征及其量化表征[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4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5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7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涛;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娇;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5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张耀方;子午岭林区不同胶结物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7 朱姝;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温小辉;施肥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许建林;利用超声波测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王翠翠;水土流失治理对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26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26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b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