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5 16:41
【摘要】:目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对其所引发的环境效应的研究,土壤侵蚀作为LUCC引起的主要环境效应之一,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研究领域专家普遍认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对土壤侵蚀具有放大效应。海原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第五副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敏感性强,承载能力差,干旱少雨,地力瘠薄,长期以来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极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是该区域最大的生态问题,环境治理刻不容缓。从2000年起县内先后实施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得以调整,而土地利用变化的调整又影响土壤侵蚀的发生。本研究利用退耕前1999年及2013年两期TM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等主要土壤侵蚀影响因子,根据国家水利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将各侵蚀影响因子叠加得到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引入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与坡度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探求不同坡度分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侵蚀差异;最后叠加统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1999-2013年间海原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影响变化明显。粗放经营的旱作耕地显著减少,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对原本脆弱生态环境的扰动;林草地作为生态用地的比例增加明显,有效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旱地、未利用地向林草地转化明显。(2)通过同期海原县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发现,土壤侵蚀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强度降低。说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有效措施。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构成研究区主要的侵蚀强度类型。强烈侵蚀转出明显,主要转向中、轻度侵蚀。(3)通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强度差异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关系明显。旱地、未利用地、草地是区域发生土壤侵蚀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降低侵蚀强度应重点提高对旱地、未利用地、低、中草地的改造。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差异性明显。其土壤侵蚀强度指数依次为:未利用地、早地、草地、林地、水浇地。(4)通过不同坡度分级与土壤侵蚀强度差异分析发现,15-25。坡度范围内的土壤侵蚀最强,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最大,土壤侵蚀治理尤为关键。(5)1999-2013年期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各坡度分级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皆呈下降趋势。草地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显著降低,在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场围栏封育管护项目实施下,草场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低草中草变为覆盖度较高的高草。8-15。、15-25。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下降明显,与该坡度级别的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关系密切。总体来说,未利用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使8-25。坡度范围内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6)通过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对土壤侵蚀影响深刻。主要体现在旱地、未利用地变为林地和草地对土壤侵蚀的抑制上,退耕还林确实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具体来说旱地转草地、草地转林地、旱地转林地、旱地转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转草地可减轻土壤侵蚀。草地变为旱地、未利用地变为旱地会加剧土壤侵蚀。
【图文】:
北连中卫、中宁、沙坡头区。行政区划总面积6472.2Km2,人口密度为61人/平方公里。2008年逡逑区划调整后,属中卫市管辖,全县共有5个镇,12个乡,1个涵养林场,166个行政村,1151个逡逑自然村。海原县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见图3-1。逡逑105。20’0-东逦10扩3<晙)—扣逦105,,40|0?么逦I邋舱叩(T%逦106^00'I(W’20’0■朵逡逑Vg.邋’.、淹.,逡逑;盛u‘s?,,^仯馨耍掊义掀邒
本文编号:2527106
【图文】:
北连中卫、中宁、沙坡头区。行政区划总面积6472.2Km2,人口密度为61人/平方公里。2008年逡逑区划调整后,属中卫市管辖,全县共有5个镇,12个乡,1个涵养林场,166个行政村,1151个逡逑自然村。海原县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见图3-1。逡逑105。20’0-东逦10扩3<晙)—扣逦105,,40|0?么逦I邋舱叩(T%逦106^00'I(W’20’0■朵逡逑Vg.邋’.、淹.,逡逑;盛u‘s?,,^仯馨耍掊义掀邒
本文编号:2527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27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