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相似降水年组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水分变化过程与空间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16 09:02
【摘要】: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及其可持续性的主导限制因子,为认识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大尺度植被恢复与土壤水分关系,以25km×25km格点为研究单元,采用1992—2013年逐月降水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壤水分指数(SWI)等数据,分析了该区植被恢复与土壤水变化过程及其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和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和趋势不一致,其中大部分区域(70%以上面积)NDVI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但绝大部分地区(94%面积)的SWI没有趋势性变化。为进一步揭示植被和土壤水分变化关系,以格点为单元提取并分析了相似年组(年降水量差小于2%,年差大于或等于5年,逐月降水量相关性大于0.55),并分析了不同相似年组内NDVI和SWI的变化特征。植被指数与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包括两类:植被指数和土壤水分同时增加与植被指数增加而土壤水分减少。黄土高原植被、土壤水分变化的区域性明显,在未来生态恢复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认识植被恢复对土壤水分的关系,促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
【图文】:

空间分布,研究时段,空间分布,变化趋势


92-2013年间NDVI与SWI变化幅度表1研究时段内NDVI与SWI的变化趋势及其面积变化NDVI面积/104km2占比/%SWI面积/104km2占比/%极显著43.2569.60.50.8增加显著58.12.54较显著2.313.711.6非显著6.191038.6962.3非显著1.13519.4431.3减小较显著0.691.800显著0.441.100极显著3.130.700表1和图3的中的NDVI和SWI增减变化趋势空间组合共有30个类型(表2),其中面积超过黄土高原2%的类型有9个(R2,R4,R5,R7,R8,R11,R15,R16及R29)。R4和R5中NDVI极显著增加的面积较大,分别为25.69,15.13万km2,占黄土高原面积的41.4%和24.3%,其中R4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缘和北部的丘陵区与风沙区,R5主要分布在中部丘陵区和晋中南土石山区与汾河谷地。2.2相似降水选取研究时段内,共有76个年组存在相似降雨区域(表3),其中,1993—2009年组中满足相似降雨条件的面积最大,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12.3%;1997—2007年组中满足相似降雨条件的面积最小,仅有0.25万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0.4%。将不同年组按照年差5,6,7,,…,21a分类,其中年差为21a的年组最少,只有1992—2013年一组;年差为13,14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学者项目“黄土高原侵蚀坡地退耕还林草综合评价与可持续对策研究”(院[2013]16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技术集成与模式”(2016YFC0501707)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考察课题(2014FY210120)
【分类号】:S1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妍;刘峻明;王鹏新;苏涛;;土壤水分变化量遥感反演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1年S1期

2 山田一郎;龙习才;;预测地球变暖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J];土壤学进展;1993年01期

3 高金梅,熊勤学;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湖北气象;1994年01期

4 蒲金涌,蒲永义,姚晓英;陇东南天水市地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J];甘肃农业;2002年03期

5 刘伟,施建成,王建明;极化分解技术在估算植被覆盖地区土壤水分变化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2005年04期

6 卜耀军;艾海舰;刘翠英;纪晓玲;张雄;;陕蒙沙漠高速公路沿线土壤水分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7 韩刚;王杰;;干旱内陆河灌区土壤水分变化模拟[J];消费导刊;2009年01期

8 苏涛;王鹏新;杨博;刘翔舸;;基于生物量的区域土壤水分变化量反演[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9 雷红兵;;西藏山南泽当地段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浅析[J];西藏科技;2011年10期

10 郭玲鹏;李兰海;徐俊荣;白磊;李雪梅;;气温变化条件下融雪速率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同步观测试验[J];干旱区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妍;刘峻明;王鹏新;苏涛;;土壤水分变化量遥感反演算法实现[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2 卢淑贤;李延晖;陈二平;王雁;闫世明;李莹;;山西晋南地区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3 刘淑梅;于宏;柳芳;;早春顶凌覆膜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初探[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磊;张晓煜;卫建国;韩颖娟;曹宁;;宁南山区不同旱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耿琳;王智育;周芸;;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6 谢建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植被恢复[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西社;窦慎;赵奕兵;赵晓峰;;咸阳市北部塬区麦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干旱指标的确定[A];陕西省气象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窦慎;赵西社;赵奕宾;赵晓峰;;咸阳市北部塬区麦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干旱指标的确定[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郭晓敏;牛德奎;刘苑秋;杜天真;肖舜祯;叶学华;;江西省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满强;胡锋;陈小云;何圆球;;不同植被恢复下蚯蚓种群动态及其指示意义[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焦俏;基于微波遥感反演的黄土高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杨虎;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变化雷达探测模型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法彬;山东省不同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小麦产量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蒲洁;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的土壤微生物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伍宇春;岩溶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腐殖质特性及分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4 张宝泉;渭北旱塬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翟翠红;红壤侵蚀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及有机碳归还特征[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6 姚小萌;子午岭植被恢复下土壤碳库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胡玉婵;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山核桃林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8 刘海翔;太行山片麻岩困难立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植被恢复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赵韵美;阜新煤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10 杨凤群;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的土壤质量响应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27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27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4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