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坡沟系统不同发育阶段侵蚀分布及水沙输移规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03 17:04
【摘要】:土壤侵蚀已经成为威胁现代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成功经验。坡沟系统作为沟道小流域沿水流汇流方向自坡面至沟底之间的沟间地与沟谷地连续分布组成的基本结构体,既是开展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基本单元,也是沟道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单元,对其侵蚀现象与规律的探究可以为坡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模型黄河基地黄土高原模型试验大厅的全自动控制人工降雨系统及坡沟系统概化模型和Faro Focus 3D三维激光扫描仪,在66mm/h、85mm/h和120mm/h三种降雨强度条件下开展坡沟系统不同发育阶段的侵蚀分布及水沙输移规律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时段分布特征在历时100 min的降雨过程中,前30 min降雨时段内产沙过程呈明显的增加趋势,30~60 min降雨时段内产沙过程相对处于波动稳定状态,60 min之后侵蚀过程又进入一个新的波动增加阶段。(2)坡沟系统径流沿程含沙量时空分布特征随降雨的进行,坡沟系统各断面的径流含沙量也呈波动增加趋势,尤其以沟坡部分和坡面下部为最明显。实验表明,随降雨历时的延长,66 mm/h降雨,随降雨历时延长,坡沟系统发育至坡面底部5断面,85 mm/h和120 mm/h降雨,坡沟系统坡沟过渡地带的侵蚀沟均溯源侵蚀发展至坡面中部3、4断面,断面3-4部位的含沙量数据点随着降雨阶段的增加而波动抬高,尤其是120mm/h降雨条件下,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坡沟系统径流含沙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是其侵蚀发育过程的直接反应,可见,85 mm/h和120mm/h降雨对坡沟系统地表形态损坏更严重,坡沟系统沟坡中部和坡沟系统过渡区域为侵蚀易发区域。(3)坡沟系统水沙输移关系利用试验条件下坡沟系统径流产沙观测数据,对3种雨强下坡沟系统含沙量(Sp-g)、坡面径流含沙量(Sp)和沟坡径流含沙量(Sg)在6个降雨时段的分析表明:随降雨历时的延长(降雨时段的延续),径流含沙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85 mm/h和120 mm/h降雨更加明显;在85 mm/h和120 mm/h雨强条件下,Sp-g与Sp和Sg均呈正相关关系;在66 mm/h雨强条件下,Sp-g与Sg呈正相关,与Sp呈负相关;进一步分析Sg和Sp的系数发现,66mm/h雨强条件下Sg和Sp的系数比为1.36:1.00,85 mm/h和120 mm/h雨强下Sg和Sp的系数比分别为3.18:1.00和29.35:1.00,说明雨强越大,沟坡产沙对坡沟系统径流含沙量增沙程度越强。
【图文】:

照片,实景,照片,沟道


为坡沟系统水沙分析、坡沟系统措施评价和生态措施布设提供理论间分布及水土保持措施的调控作用提供试验支撑,为黄土高原地区水优化配置和水沙调控措施提供科学指导。内外研究现状高原大的地貌单元可划分为沟间地和沟谷地两种形态。一般以沟缘种梁峁顶面和斜坡、以及塬面与台塬面等所构成的沟间地,下部为由、干沟、河沟等沟道所构成的沟谷地。在黄土高原沟道小流域内的分纵向斜坡剖面上,沟间地与沟谷地常沿垂向展布,相应的各种侵蚀微垂向排列格局,该区域所发生的各种土壤侵蚀现象都有相似的规律与沟谷地及各种环境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独特结构与功能的区域空为坡沟系统。坡沟系统是关于沟道小流域地形连续分布特征而定义向从坡面到沟道底部之间由沟间地和沟谷地连续分布组成的基本结分水岭到沟底、沟间地向沟谷地过渡形成的具有沿垂向连续分布的地图 1-2),是研究沟道小流域土壤侵蚀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的基本

示意图,横断面,示意图,连续分布


该区域所发生的各种土壤侵蚀现象都有相似的规谷地及各种环境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独特结构与功能的区域沟系统。坡沟系统是关于沟道小流域地形连续分布特征而定从坡面到沟道底部之间由沟间地和沟谷地连续分布组成的基岭到沟底、沟间地向沟谷地过渡形成的具有沿垂向连续分布1-2),是研究沟道小流域土壤侵蚀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的图 1-1 坡沟系统实景照片Figure 1-1 The photos of slope gully system坡面 沟坡坡面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旭,鲁忠诚,舒乔生,M.S.Ashraf,B.Izadi,B.A.King,H.Neibling;沟灌效率、泥沙流失和溴化物输移的田间评价[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4期

2 孙虎;延安市人为松散堆积物的侵蚀与输移[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01期

3 清水收,王丽;关于流域泥砂输移过程的研究评述[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9年04期

4 林海涛;有关美国农业流域中磷的输移过程的模型评价[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年04期

5 于彬;美国有关轮作制对硝态氮输移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年04期

6 丁文荣;周跃;;盘龙河水沙输移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9年07期

7 黄俊,张旭,彭炯,李广贺;暴雨径流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与输移特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8 徐幸仪;王建群;胡小丽;;镇江丘陵区农业流域土地利用对氮素输移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3年02期

9 刘海英,刘长海;农业系统中磷的输移及利用[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4年02期

10 吴擎龙,雷志栋,杨诗秀;求解SPAC系统水热输移的耦合迭代计算方法[J];水利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林娟;严以新;郑金海;;长江口南支水道余环流和盐度输移特征[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2 拾兵;阮雪景;于乾;;黄河下游河冰动力输移的数值模拟[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H水利水电和河流动力学[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书秀;潮汐水域中污染物输移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斌强;库区大水深条件下粉砂输移的试验模拟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许旭;三峡变动回水区末端推移质输移带分布特性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3 胡鹏抟;黄河河南段水沙输移对PAHs迁移的影响机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范东明;坡沟系统不同发育阶段侵蚀分布及水沙输移规律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5 刘静;渭北坡地果园主要非点源污染物输移模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6 吴松华;瓯江北口水底管线铺设开挖引起的悬浮物输移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1年

7 马德娣;室内模拟降雨地表径流污染物输移规律[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8 王初;长江口潮滩水动力过程及TN、TP动力输移[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姜坤;冰期弯道河冰运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黄广;长江口、杭州湾水沙交换与输移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1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31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3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