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图文】:
3.1.1 氮素添加对播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测定结果见图 3-1,可以看出,在 0 - 10 cm 土层,N处理较其他处理土壤 SOC 含量最高(9.89 g.kg-1),并且较 N1、N2 和 N5 处理差异显著,该土层各处理土壤 SOC 含量高低顺序为:N3 > N4 > N5 > N2 > N1,较 N1 处理土壤 SOC 含量依次提高了 18.59%、10.98%、2.81%、1.66%。在 10 - 2cm 土层 N3 处理 SOC 含量较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N3 处理下 SOC 含量达到该层最高值(9.71 g.kg-1),较 N1 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为 20.35%,而 N4,N5N2 处理较 N1 处理土壤 SOC 含量提高幅度较小,依次为 8.73%、3.39%、2.43%20 - 40 cm 土层,N3 和 N4 处理 SOC 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 N3 处理 SO含量最高,为 9.21(g.kg-1),该土层各处理土壤 SOC 顺序为:N3 > N4 > N2 > N1 N5,较 N1 处理 SOC 含量依次提高了 23.05%、14.56%、3.46%,而 N5 处理较N1 处理 SOC 含量降低了 2.20%。
甘肃农业大学 2017 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高于 N1 处理 19.33%,N4 处理较 N1 处理土壤 SOC 含量增幅较小,而 N2 和5 处理较 N1 处理土壤 SOC 含量降低,其降低幅度依次为:6.35%、8.79%。 40 cm 土层中,N3 处理土壤 SOC 含量最高(8.51 g.kg-1),N4 次之,,且 N3 4 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3 和 N4 处理分别高于 N1 处理 19.11%、18.51% N2 和 N5 处理较 N1 处理土壤 SOC 含量则分别降低了 2.52%、1.10%。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峰,杨浩,蔡祖聪,赵其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J];土壤学报;2001年04期
2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3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4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5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6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8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9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10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何亚婷;长期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吴旭东;沙漠化对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6年
7 张志春;三江源地区高寒土壤有机碳赋存特性与气候及植被变化的联系[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贾御夫;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技术研究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9 李龙;赤峰市敖汉旗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10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40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4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