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棉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养分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9-23 16:33
【摘要】: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植棉区,棉花连作面积大、连作时间长、连作问题突出。而秸秆还田不仅能够改善和缓解棉花长期连作产生的连作障碍等问题,还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本文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新疆绿洲秸秆还田及长期连作条件下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分布进行研究,揭示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其次,通过研究分析新疆绿洲秸秆还田及长期连作条件下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及养分变化特征,揭示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影响,为绿洲棉田合理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土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连作棉田土壤主要是以1~0.25 mm,0.053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秸秆还田处理1~0.25 mm粒径的团聚体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0.053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无秸秆还田处理与秸秆还田处理呈现相反的趋势。说明秸秆还田能提高长期连作棉田的1~0.25 mm粒径的大团聚体,使小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向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转化。2.长期连作而不进行秸秆还田的棉田,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值降低,增加了团聚体的分行维数,从而降低了团聚体的稳定性。秸秆还田后结果与之相反,说明秸秆还田提高了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缓和长期连作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的不利影响。3.在秸秆还田处理下,连作棉田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无秸秆还田处理相反。全磷、全钾含量受粒径变化的影响较小。1~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养分对土壤总体养分的贡献率最高,达到37.5%~61.9%,其次是0.053 mm团聚体达到13.7%~33.9%,秸秆还田处理,1~0.2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0.25-0.053 mm和0.053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逐渐降低。4.秸秆还田提高了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中重组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团聚体中的重组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秸秆还田初期团聚体中重组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微团聚体中,轻组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大团聚体中,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团聚体中的重组有机碳向大团聚体中富集,轻组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易氧化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大团聚体中。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2 李朝霞,蔡崇法,史志华,王天巍,张琪,孙站成;鄂南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4期

3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施肥对棕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郭万伟;肖和艾;吴金水;丁龙君;刘守龙;;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J];土壤学报;2009年01期

5 杨剑波;何腾兵;舒英格;宁婧;赵杨;;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6 袁德玲;张玉龙;黄毅;唐首锋;任秉枢;;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团聚体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年03期

7 唐益群;张晓晖;佘恬钰;杨坪;王建秀;;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6期

8 王虹艳;吴士文;马海洋;郭军玲;卢升高;;浙南易蚀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稳定机理[J];土壤通报;2010年02期

9 马帅;赵世伟;李婷;李晓晓;曾宪芳;;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亮;孙向阳;刘克锋;;不同施肥条件下微生物对棕壤团聚体和碳分布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辉;窦森;;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关松;窦森;;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窦森;郝翔翔;;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腐殖质组成的比较[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于伟伟;王郦睿;张东亮;寇太记;苗艳芳;;臭氧污染对土壤物理结构与团聚体形成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6 史奕;鲁彩艳;陈欣;;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7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8 郝翔翔;窦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史奕;陈欣;宋玉芳;沈善敏;;黑土轻组分C的积累分布变化及其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10 李凯;窦森;;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久渤;玉米秸秆碳在东北旱田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胡五龙;基于孔隙尺度模拟的土壤中流体运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郑春燕;长期施肥对不同作物生产体系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4 王芳;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对外源污染物(镉、铜和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马仁明;降雨条件下鄂南几个红壤团聚体破碎特征及坡面侵蚀响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6 冷延慧;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7 柴彦君;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8 闫峰陵;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军光;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0 杨伟;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旭明;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主要养分赋存特征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黄金花;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薛彦飞;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X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刘威;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性、养分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田伟智;锆酸钐粉体特性对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升龙;黑土团聚体的孔隙结构特征与有机碳矿化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7 高淑青;不同温度和水分培养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及组成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隋雨含;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组成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薛文;长期施肥对X土团聚作用及其碳、氮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朱刘兵;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黄褐土理化性状和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40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40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0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