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土壤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

发布时间:2019-09-27 21:15
【摘要】:为了解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农药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和吸附贡献率,以及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无机组分的结合方式和复合程度如何影响有机质对农药的吸附,选取我国6个省区的7种理化性质差别较大的土壤,并采用物理方法提取该7种土壤的三个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黏粒:0.002mm;粉粒:0.02~0.002 mm;砂粒:0.05~0.02 mm)为研究材料,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丁草胺在不同土壤和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固/液界面的分配规律。同时,定量计算土壤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并从有机无机复合体角度探讨不同粒径组分中总有机碳(TOC)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黏粒组分对丁草胺具有最大的吸附量和较小的解吸率,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则具有较小的吸附量和最大的解吸率。土壤黏粒、粉粒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分别为36.7%~72.4%、21.7%~50.5%和10%。TOC是影响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吸附的主要原因,但其影响程度受各粒径组分中TOC的理化性质以及其与无机矿物的复合程度控制。
【图文】:

丁草胺,水界面,分配系数,粒径分级


级存在一定误差所致,也可能是在粒径分级时,抛弃了土壤中的轻组组分所致。褐土(S3)和黄壤(S6)三粒径组分对丁草胺吸附的总贡献率大于110%,与前面该两种土壤三粒径组分TOC含量占总TOC含量超过100%相符,同样是因为本实验采用比重法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和虹吸法进行三粒径分级存在一定误差所致。总之,此分析方法结果接近于理论值,可以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2.5有机碳对丁草胺在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水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26-27],土壤TOC是影响土壤对图2丁草胺在不同土壤不同粒径组分/水界面分配系数和解吸率的关系Fig.2Relationshipbetweenpartitioncoefficient(Kd)ofbutachloranddesorptionrateintheinterfaceofparticlesandsoilwaterrelativetoparticle-sizefractionandsoil图3不同粒径组分对丁草胺吸附的贡献率Fig.3Contributionsofdifferentparticlesizefractionstobutachlorsorptioninthesoil

丁草胺,黏粒,组分,土壤


http://pedologica.issas.ac.cn2期黄玉芬等:土壤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405(r=-0.658,p<0.01)。可见,,黏粒组分TOC含量高且大多数TOC和黏土矿物复合在一起是导致土壤吸附丁草胺的不可逆部分主要发生在黏粒组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2.4不同粒径组分对丁草胺吸附贡献率以土壤各粒径在丁草胺初始浓度时的吸附量和质量百分含量为基础,根据式(5)计算出7种土壤不同粒径在丁草胺初始浓度下的吸附贡献率,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看出,除了红壤2(S5),其他土壤各粒径对吸附丁草胺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黏粒>粉粒>砂粒。各土壤黏粒组分对丁草胺吸附贡献率为36.7%~72.4%;粉粒组分对丁草胺吸附贡献率为21.7%~50.5%;除红壤2(S5)外,其他土壤砂粒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均小于10%。红壤2(S5)的砂粒组分对丁草胺吸附的贡献率达到39.0%,分析认为虽然此土壤砂粒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能力很弱(Kd=2.35),但该组分含量极高,达到74.4%,故其吸附贡献率大,而黏粒组分和粉粒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能力虽然强,但其含量太低(分别为11.5%和14.1%)。可见,除红壤2外,大部分类型土壤对丁草胺的吸附主要发生在黏粒组分中。黄棕壤(S2)三粒径对丁草胺的吸附总贡献率为72%,这与前面三粒径组分TOC含量占总TOC含量69.01%(远小于100%)的结果相符。可能是因为本实验采用比重法(加入分散剂)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和虹吸法(完全物理方法分散)进行三粒径分级存在一定误差所致,也可能是在粒径分级时,抛弃了土壤中的轻组组分所致。褐土(S3)和黄壤(S6)三粒径组分对丁草胺吸附的总贡献率大于110%,与前面该两种土壤三粒径组分TOC含量占总TOC含量超过100%相符,同样是因为本实验采用比重法测定土壤机械组?
【作者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南方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313)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A030313772,2015A030313570) 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项目共同资助~~
【分类号】:S482.4;S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F.Scheffer ,B.ulrich ,于天仁;关于有机无机复合体的一些问题[J];土壤通报;1962年02期

2 甘海华,徐盛荣;红壤及其有机无机复合体对磷的吸附与解吸规律探讨[J];土壤通报;1994年06期

3 卢瑛,甘海华,徐盛荣;红壤及其有机无机复合体有机质和氮素特征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6年01期

4 侯雪莹;韩晓增;;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进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年01期

5 赵瑞英 ,廖彩恢 ,刘开树;腐复合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性质影响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6 赵兰坡;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研究的若干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7 阎永利,李素棉;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分组新方法的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1998年01期

8 金维续,王小平,赵学蕴,余永年;探头超声处理分离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J];土壤肥料;1982年01期

9 郝会军;;有机无机复合体防治黑土退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10 武玫玲,马毅杰,陈碧云,张道明;有机无机复合体对黄棕壤性水稻土结构性的影响[J];土壤;198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兴敏;赵兰坡;于珊珊;王铭阳;;河流、湖库底泥与岸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晓林;和丽忠;陈锦玉;沙凌杰;汪禄祥;潘艳华;樊永言;张晓海;杨春江;王绍坤;陈发荣;刘宝泉;;云南植烟红壤不同施肥条件下有机无机复合体颗粒大小分组研究[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阳;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组成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宁;伊通河底泥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付华;畜禽粪便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特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4 郝会军;东北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与土壤性质的关系[D];吉林农业大学;2002年

5 于珊珊;第二松花江干流底泥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6 王宇;伊通河底泥有机无机复合体对磷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7 任航;新立城水库底泥及周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对磷的吸附特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2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42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6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