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工业城市土壤黑碳含量、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以黄石市为例
【图文】:
诓杉?种不同类型(红壤、潮土和水稻土)的表层土壤(0~20cm)样品。每个土壤样品进行多点取样,混合制样。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的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本研究共采集表层土壤样品60个,其中水稻土34个、红壤土16个、潮土10个。采集的土壤样品经自然风干后,磨碎过2mm尼龙筛去除植物根系和砾石等杂物。取适量风干后的土壤样品过60目(<0.25mm)筛后备用,以用于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另取适量样品,经玛瑙研钵磨细过100目(<0.15mm)筛后备用,以用于黑碳含量的测定。采样点空间分布情况见图1。图1采样点分布图Fig.1Locationofsamplingsites1.3实验方法1.3.1总有机碳含量测定所有采集的土壤样品均进行总有机碳(totalorganiccarbon,TOC)含量分析,测定分析方法参考《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 分光光度法》(HJ615-2011)。1.3.2黑碳含量测定土壤黑碳含量的测定采用Han等[32 33]报道的方法。其实验前处理操作步骤如下:①取0.3~0.5g土壤样品放入50ml聚乙烯试管,加入2mol/LHCl反应24h去除碳酸盐;②加氢氟酸(>45%)和6mol/LHCl混合酸反应24h去除硅酸盐以及一些难溶金属氧化物;③加2mol/LHCl反应24h去除上一步操作中可能生成的氟化物(CaF2)。每次酸处理后都要加去离子水进行水洗,经过数次离心,,去除上清液,直至pH接近中性。然后将试管中的残留物均匀过滤到47mm直径的石英滤膜(Whatman,直径47mm)上,烘箱中40℃烘干保存。
ㄐ裕嗵曜佳夥返淖芴?totalcarbon,TC)变化范围小于5%,OC或EC变化范围小于10%。OC和EC的检测限低于0.1μg/cm2。1.4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19.0、Surfer11.0和Origin8.5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及作图。2结果与讨论2.1土壤中总有机碳、黑碳、焦炭及烟炱的含量黄石市土壤总有机碳、黑碳、焦炭以及烟炱含量的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31~14.79g/kg,平均值为3.97g/kg,中位数为3.69g/kg,变异系数为60.60%,属中等变异。其中,水稻土总有机碳平均含量最高,潮土次之,红壤最低(图2)。表1土壤总有机碳、黑碳、焦炭和烟炱含量及黑碳/总有机碳和焦炭/烟炱比值统计Table1Statisticalcharacteristicsoftotalorganiccarbon(TOC),blackcarbon(BC),char,andsootconcentrations,andtheratiosofBC/TOCandchar/soot统计值总有机碳(g/kg)黑碳(g/kg)焦炭(g/kg)烟炱(g/kg)黑碳/总有机碳(%)焦炭/烟炱范围0.31~14.790.01~4.090.01~2.700.005~2.740.53~89.540.04~11.71平均值3.971.010.600.4125.291.96中位数3.690.670.380.2817.011.21标准偏差2.410.940.630.4920.912.45变异系数(%)60.6093.36105.85118.5282.66124.82图2不同类型土壤总有机碳、黑碳、焦炭、烟炱平均含量及黑碳/总有机碳比值Fig.2AverageconcentrationsofTOC,BC,charandsootandBC/TOCratiosindifferentsoiltypes黑碳、焦炭和烟炱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09、0.01~2.70、0.005~2.74g/kg,平均值分别为1.01、0.60、0.41g/kg,变异系数分别为93.36%,105.85%和118.52%(表1)。土壤黑碳、焦炭和烟炱含量变化差异都很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达两个数量级以上。水稻土中黑碳和焦炭含量与潮土相当,但都高于红壤;烟炱
【作者单位】: 湖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热带生态环境保护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3117)资助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柳芳;崔立明;刘心中;翁仁贵;彭蕾;;生物黑碳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年06期
2 邱敬;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李又芳;;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3 王俊霞;俞元春;张雪莲;;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黑碳含量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汪青;;土壤和沉积物中黑碳的环境行为及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年01期
5 于小玲;佟小刚;杨学云;李明;吴发启;;长期施肥对(土娄)土黑碳积累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年06期
6 李芳芳;高人;尹云锋;杨玉盛;马红亮;李淑香;;黑碳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4期
7 邵兴华;王爱斌;;施肥对水田和旱地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8 郭大勇;范明生;张福锁;;农田土壤黑碳应用研究进展[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年05期
9 孙金兵;宋金凤;高菲;郑杨;崔晓阳;;生态系统类型及地形因子对土壤黑碳含量与分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3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兆云;章明奎;;模拟不同非生物氧化条件下黑碳表面性质的变化[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雨雨;不同强度火烧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土壤黑碳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孟凡荣;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和黑碳结构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3 任清胜;火烧对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4 周鑫;大兴安岭西坡森林土壤黑碳的分布特征与测定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5 李芳芳;黑碳添加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氮淋失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武华;土壤黑碳的初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7 王曦;城市林业土壤黑碳含量及对多环芳烃分布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王培超;丹江口库区消落带土壤黑碳对菲吸附解吸行为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王俊霞;高速公路沿线土壤有机碳和黑碳含量特征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王廷廷;黑碳对土壤中氯虫苯甲酰胺吸附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4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4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