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累积相对湿润指数的遵义市农业干旱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09 03:55
【摘要】:为了给区域农业干旱评估、风险管理及应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遵义地区及其周边国家级气象站点1953—2012年资料,考虑作物实际蒸散量及贵州喀斯特地貌对降水的有效利用能力,利用累积相对湿润指数对贵州省遵义地区农业干旱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遵义市县域净灌溉需水量年均值在160~353 mm之间,遵义各县域累积相对湿润指数Ma的年际变化范围为-0.44~0.68,年均在-0.24~0.23之间,1953—2012年累积相对湿润指数呈现略下降趋势。8—10月是抗旱管理的关键月份。遵义市累积相对湿润指数Ma在空间上呈现从北到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中部的桐梓县,南部的遵义县、湄潭县、余庆县是抗旱管理的重点县域。
【图文】:

空间分布,余庆县,遵义市,空间分布


现亍?2.2累积相对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由表1可知,桐梓站Ma在波动中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1953—2012年农田需水强度呈逐渐增大趋势。1980年以前均为正距平,以后主要为负距平,Ma在1980年以后距平绝对值逐渐增大,2000—2012年较为突出,为-0.032。表1桐梓站累积相对湿润指数的年代际距平时间段距平值1953—1959年0.0141960—1969年0.01291970—1979年0.0431980—1989年-0.0381990—1999年0.0142000—2012年-0.0322.3累积相对湿润指数的空间特征遵义市各县Ma及IR的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从图3可看出,二者在空间上相互照应,余庆县Ma较小,为-0.24,其IR在各县中最高,为332.07mm;IR最小的是道真县,但其Ma最大,为0.18。遵义市Ma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总体呈现从北到南逐渐减小的趋势,呈现梯度变化,表明农业干旱需水由北到南逐渐增加。图3还显示道真县、务川县和赤水县Ma较大,南部的遵义县、湄潭县和余庆县Ma和中部的桐梓县Ma较小,遵义县、湄潭县、余庆县、桐梓县这4个县净灌溉需水量较大,应该作为抗旱管理的重点区域,道真县、务川县、赤水县可以作为一般区域。(a)累积相对湿润指数(b)净灌溉需水量(单位:mm)图3遵义市累积相对湿润指数与净灌溉需水量的空间分布2.4累积相对湿润指数影响因素的分析一个区域的地表干湿状况反映了当地的水分收支情况,其影响因素包括降水(有效降水)、温度、潜在蒸散量、净灌溉需水量。为探究这些因素对累积相对湿润指数的影响程度,对1953—2012年桐梓站逐年数据图2桐梓站月累积相对湿润指数对比112

空间分布,净灌溉需水量,湿润指数,遵义市


现亍?2.2累积相对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由表1可知,桐梓站Ma在波动中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1953—2012年农田需水强度呈逐渐增大趋势。1980年以前均为正距平,以后主要为负距平,,Ma在1980年以后距平绝对值逐渐增大,2000—2012年较为突出,为-0.032。表1桐梓站累积相对湿润指数的年代际距平时间段距平值1953—1959年0.0141960—1969年0.01291970—1979年0.0431980—1989年-0.0381990—1999年0.0142000—2012年-0.0322.3累积相对湿润指数的空间特征遵义市各县Ma及IR的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从图3可看出,二者在空间上相互照应,余庆县Ma较小,为-0.24,其IR在各县中最高,为332.07mm;IR最小的是道真县,但其Ma最大,为0.18。遵义市Ma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总体呈现从北到南逐渐减小的趋势,呈现梯度变化,表明农业干旱需水由北到南逐渐增加。图3还显示道真县、务川县和赤水县Ma较大,南部的遵义县、湄潭县和余庆县Ma和中部的桐梓县Ma较小,遵义县、湄潭县、余庆县、桐梓县这4个县净灌溉需水量较大,应该作为抗旱管理的重点区域,道真县、务川县、赤水县可以作为一般区域。(a)累积相对湿润指数(b)净灌溉需水量(单位:mm)图3遵义市累积相对湿润指数与净灌溉需水量的空间分布2.4累积相对湿润指数影响因素的分析一个区域的地表干湿状况反映了当地的水分收支情况,其影响因素包括降水(有效降水)、温度、潜在蒸散量、净灌溉需水量。为探究这些因素对累积相对湿润指数的影响程度,对1953—2012年桐梓站逐年数据图2桐梓站月累积相对湿润指数对比112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防灾减灾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504512)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项目(174100510021)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1039)
【分类号】:S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文渊;马雷凯;肖继东;杨志华;张旭;;北疆地区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年04期

2 林晶;马治国;陈家金;李丽纯;杨凯;;福建省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20期

3 拉巴;卫东;;西藏近25年的湿润指数定量分析[J];西藏科技;2008年06期

4 黄斌;韩涛;郭江勇;;陇东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4期

5 杜军;李春;拉巴;罗布次仁;廖健;;西藏近35年地表湿润指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气象学报;2009年01期

6 邢文渊;刘志军;肖继东;石玉;;南疆地区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吴泽新;王竹青;陈成果;王新;;德州市近50年来湿润指数分析与评价[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张淑杰;张玉书;陈鹏狮;蔡福;武晋雯;纪瑞鹏;;东北地区湿润指数及其干湿界线的变化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3期

9 韩沁哲;匡方毅;隋兵;;湖南省长沙市湿润指数定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10 孙钦明;刘彤;董合干;张荣;李勇冠;秦春明;;1962—2009年天山北部湿润指数变化的区域差异[J];生态学杂志;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文渊;马雷凯;肖继东;杨志华;张旭;;基于时间序列的北疆地区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吴炳娟;张旭晖;宋静;;江苏省近50年湿润指数变化研究[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淑杰;张玉书;陈鹏狮;蔡福;武晋雯;纪瑞鹏;;东北地区湿润指数和干湿界线的变化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傅云燕;叶剑;蒋翠花;吴杰;;基于小波分析的湿润指数变化规律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茆海云;张旭晖;高苹;孙燕;;基于小波分析的湿润指数变化规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石慧兰;贾汉奎;邵志勇;陈成国;;德州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中湿润指数定量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林晶;马治国;陈家金;李丽纯;杨凯;;福建省地表干湿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8 张方敏;申双和;;湿润指数时空变化及与降水量线对比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马治国;;福建省东部地表干湿分布的气候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康俊;邱新法;程炳岩;;江苏干旱分布及趋势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秀萍 记者 姜云飞;去年我市湿润指数较好[N];大连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劲廷;湿润指数在我国江淮流域的适应性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6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46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6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