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地上部垂直层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桂珠;;锗在马铃薯—土壤体系内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2 曹瑞臣;;马铃薯饥荒灾难对爱尔兰的影响——作物改变历史的一个范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曾卓华;黄振霖;;重庆市马铃薯抗旱栽培技术对策[J];南方农业;2013年S1期
4 张永恒;张峰;吴敏宁;刘红霞;;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马铃薯生产管理专家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3年21期
5 周信群;马铃薯施用生物钾肥效果好[J];新农业;1999年08期
6 王晓光;;呼伦贝尔市2013年马铃薯生长季气候影响专题评价[J];现代农业;2014年03期
7 张鹤龄;我国马铃薯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2000年01期
8 谢萍;王连喜;李剑萍;李琪;;气象条件对宁夏马铃薯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9 康朝阳,,黄春蓉;多效唑施用技术对马铃薯生育的影响[J];马铃薯杂志;1994年02期
10 李杰;黄振霖;;重庆市马铃薯防冻害减灾技术对策[J];南方农业;201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珍;孙振;韩忻燕;谷利民;;山西省马铃薯专家系统的研究开发[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雷玄肆;;江西景德镇与内蒙古察右中旗春季马铃薯种植的气候条件对比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3 唐红艳;;玉米品种精细化布局气象服务技术[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4 吕永春;马钦;李绍明;朱德海;;基于背景板比例尺的玉米考种图像特征精确测量[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5 郭新宇;赵春江;肖伯祥;邓旭阳;孙广宇;王纪华;;玉米三维重构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6 孙占祥;杜桂娟;刘洋;冯良山;刘可杰;;玉米灌溉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耗水规律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徐福利;汪有科;梁银丽;袁彦云;;秸杆覆盖与少耕的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效应[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亚南;许吟隆;熊伟;张颍娴;;未来气候变化对吉林敦化玉米生产的影响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谭秀山;刘建栋;叶宝兴;毕建杰;;“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玉米冠层光截获的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10 贾建英;贺楠;韩兰英;张强;张玉芳;胡家敏;;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南地区玉米干旱风险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尉宏;全区今年冬种增加2000亩[N];惠州日报;2011年
2 本报通讯员 李明昊 唐红艳;今年该种啥 鼠标一点通[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农友;玉米遭受风雨灾害的补救措施[N];陕西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周洲;产区惧怕“拉尼娜”威胁[N];国际商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樊保磊;大旱之年 农华101再现王者风范[N];河南科技报;2013年
6 实习生 夏丽莎 本报记者 夏先清;抗旱,不仅仅需要水[N];四川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聂翠蓉;改变小基因催生大能源[N];科技日报;2006年
8 谢辉;大灾过后对农业的思考[N];大连日报;2007年
9 冉昌龙;抗旱:专家拿出七条对策[N];自贡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骆怡 通讯员 李立辉 卢国强;干部群众并肩抗旱[N];南宁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靳学慧;氮素对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和抗病相关生理生化物质及产量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2 王运圣;玉米生产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3 刘颖杰;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区域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Tomoro Eric-Désiré;气候变化对中国河北省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5 陶亚忠;玉米与油菜素类固醇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ZmDWF1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刘海龙;作物生产系统水分和氮素管理的DSSAT模型模拟与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丽;施用三种肥料对不同复垦年限土壤Hedley磷形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明;转基因抗病玉米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3 张婷;秸秆全量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符连安;输油管道运行对玉米产量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新颖;转Bt基因玉米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6 万海文;沼液对土壤养分和玉米、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李佳霓;盐胁迫不同玉米品种性状指标与土壤无机磷形态关系的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4年
8 方缘;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玉米干旱损失评估[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9 范志宣;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作物模型的吉林省玉米潜在产量模拟[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0 陈璐;气候变化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玉米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53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5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