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云杉林下苔藓层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图文】:
本试验选取青海云杉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该样地林下零星分布有金露梅、银露梅、爬地柏等小灌木。土壤类型属于山地森林灰褐土,土壤容重0.96g/cm3,有机质含量9.87%,平均厚度1.2m,含大量碎石,平均根深0.6m。林下地表覆盖物由苔藓层与无苔藓层自然分布组成,苔藓覆盖占试验林地面积的65%,无苔藓覆盖占林地面积的23%。苔藓厚度6~15cm,主要分布在林冠下阴暗处,水分条件好。林间空地与坡位较陡处分布4~12cm厚度的枯落物层[12]。图1小型蒸渗仪示意图Figure1SketchofMicrolysimeter1.2研究方法(1)小型蒸渗仪采用口径30.5cm,高25.0cm的雪花铁皮桶,桶底部钻15个0.5cm大小的通气孔,桶底部垫上直径为30.5cm的滤纸,下面安装土壤水分渗透量储水杯,测定蒸渗仪下渗量(图1)。布设苔藓覆盖、无苔藓覆盖各3个土壤蒸发桶。(2)蒸渗仪安装不要过多干扰样地周边的环境,以防止样地组成成分发生迁移和改变;蒸渗仪内的土样必须保持原状,结构不能破坏;小型蒸渗仪安置时要求高度与地表周围保持一致。(3)苔藓覆盖蒸渗仪重约16.7kg,无苔藓覆盖重约19.4kg,于2014年1~12月期间每天18:00~19:00称重一次,称重采用量程为30kg,精度为0.001kg的电子秤。当电子秤能达到1g的精度时,所制作的小型蒸渗仪的精度为0.013mm,相当于一般大型蒸渗仪的0.02~0.05mm的精度[14-19]。(4)土壤蒸发量的计算,根据公式(1)计算试验地土壤表层蒸发量(Es,mm)。Es=10×(G1-G2)/(S×ρ)+P-R(1)式中:Es为土壤表层蒸发量(mm);G1为测定期开始的蒸渗仪称重结果(g);G2为测定期结束前蒸渗仪称重结果(g);S为蒸渗仪内筒表面积;ρ为水的密度(g·cm-3);P为测定期的降水量(mm);R为蒸渗仪测定期下渗量(mm)。1.3数据分
1.3数据分析与处理分别对不同地表覆盖小型蒸渗仪进行编号,长期定位对比监测土壤水分蒸发量,并对观测的数据进行筛选,采用Excel和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与空间差异性分析。2结果与分析2.1苔藓覆盖林地土壤蒸发日变化量土壤含水量是土壤水分蒸发的直接来源,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土壤水分蒸发性能较强,且土壤蒸发量大于地表水面蒸发量。试验表明:苔藓覆盖林地的土壤日蒸发量在0.019mm~4.296mm之间变化,,平均日蒸发量为0.706mm;无苔藓覆盖林地的土壤日蒸发量在0.028mm~4.460mm之间变化,平均日蒸发量图2苔藓覆盖林地土壤蒸发日变化Figure2Diurnalvariationofsoilevaporationinmoss-coveredforestland为0.816mm。从图2中可知:苔藓覆盖土壤水分日蒸发波动幅度较小,无苔藓覆盖日土壤蒸发量波动幅度较大。研究区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而不均,土壤含水量较低,苔藓层覆盖林地土壤日蒸发量较·132·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31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顺利;刘贤德;金铭;张学龙;赵维俊;王荣新;马剑;;青海云杉林下苔藓层对土壤蒸发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4期
2 钱登峰;张志伟;张博;;不同林龄云杉林土壤持水性及影响因子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02期
3 杨志刚;;浅析云杉林地土壤水分的特征[J];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22期
4 赵传燕;别强;彭焕华;;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林生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5 张洪亮;朱建雯;张新平;张毓涛;郝帅;;天山中部不同郁闭度天然云杉林立地土壤养分的比较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齐鹏;刘贤德;赵维俊;张仁陟;;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林土壤肥力评价[J];草原与草坪;2015年04期
7 张鹏;陈年来;张涛;;黑河上游山地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沙漠;2009年03期
8 张洪亮;张毓涛;张新平;朱建雯;芦建疆;李翔;;天山中部人工云杉林凋落量及养分特征的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罗龙发;牛峗;王艺林;苗毓鑫;常宗强;成彩霞;;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温度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7年10期
10 周非飞;林波;刘庆;李维民;;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林龄云杉林冬季土壤呼吸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珊;不同林龄序列云杉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2 陈冬花;西天山云杉林遥感生物量模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3 尹锴;天山云杉林土壤种子库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4 庞欢;新疆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5 王阳;黑河上游青海云杉林及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6 薛卫鹏;秦岭林区华山松林与云杉林土壤碳密度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熊莉;雪被斑块对川西亚高山云杉林土壤氮转化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韩红霞;山地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57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5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