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坡位不同高度地埂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特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孝玉;李亚娟;李怀有;沈冰;;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9期
2 董莉丽;郑粉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粒径分形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02期
3 谢均强;史东梅;张兵;史晓梅;;紫色丘陵坡地不同用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4 张季如,朱瑞赓,祝文化;用粒径的数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J];水利学报;2004年04期
5 苏永中,赵哈林;科尔沁沙地农田沙漠化演变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生态学报;2004年01期
6 梁士楚,董鸣,王伯荪,张炜银;英罗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7 廖尔华,张世熔,邓良基,项虹艳;丘陵区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应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张保华,何毓蓉,周红艺,程根伟;长江上游典型区亚高山不同林型土壤的结构性与水分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4期
9 张世熔,邓良基,周倩,伍国锋;耕层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形维数及其与主要土壤特性的关系[J];土壤学报;2002年02期
10 刘金福,洪伟,吴承祯;中亚热带几种珍贵树种林分土壤团粒结构的分维特征[J];生态学报;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君亮;吴波;高永;罗凤敏;党晓宏;蒙仲举;;基于数字图像的风蚀地表颗粒粒度特征及空间异质性[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1期
2 简立燕;肖石红;张中瑞;何东进;洪伟;刘进山;蔡昌棠;;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泥炭沼泽湿地持水特性[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3 姜坤;秦海龙;卢瑛;贾重建;刘红宜;崔启超;;广东省不同母质发育土壤颗粒分布的分形维数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6期
4 朱耀军;赵峰;郭菊兰;武高洁;林广旋;;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分布及埋藏特征[J];生态学报;2016年23期
5 王红营;郭中领;王仁德;常春平;邱梦如;胡国云;;河北坝上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5期
6 史倩华;王文龙;刘瑞顺;郭明明;欧阳潮波;李建明;康宏亮;;植被恢复措施对不同排土年限煤矿排土场边坡细沟侵蚀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7期
7 胡雅;韩霁昌;高红贝;马增辉;张扬;;沟道区土地整治前后土壤养分特性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6年09期
8 阳辉;师长兴;姚海芳;;风水两相侵蚀条件下流域泥沙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以黄河上游内蒙古段西柳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4期
9 贾国梅;杜祥运;席颖;牛俊涛;;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土颗粒分形的空间分异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06期
10 胡克志;李占斌;李鹏;徐国策;袁水龙;王添;王丹;;汉江余姐河小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粉粘粒分布的影响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金玲;李德成;张甘霖;赵玉国;赵文君;唐先干;;土壤颗粒粒径分布质量分形维数和体积分形维数的对比[J];土壤学报;2008年03期
2 苏里坦;宋郁东;陶辉;;不同风沙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土壤通报;2008年02期
3 张社奇;刘云鹏;刘建军;王国栋;;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4 徐冰;陈亚新;郭克贞;;半干旱草地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及空间变异特征[J];水利学报;2007年S1期
5 王德;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汪亚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7年07期
6 齐雁冰;常庆瑞;惠泱河;;人工植被恢复荒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土壤学报;2007年03期
7 贾晓红;李新荣;李元寿;;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8 苏永中;王芳;张智慧;杜明武;;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农田土壤性状与团聚体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9 周先容;陈劲松;;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6年08期
10 韩建刚;李占斌;;紫色土小流域土壤流失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光龙,唐时嘉,郭永明;紫色土系统分类(初稿)[J];土壤;1989年02期
2 谢守红;;衡阳市紫色土的特性及其改良利用[J];衡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1991年03期
3 曾继华;紫色土连作蕃茄、瓜类可抗病,实践真知待究竟?[J];江西农业科技;1993年02期
4 汪德福;紫色土的林业利用[J];安徽林业;2000年03期
5 李勇;宁化县紫色土退化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J];福建水土保持;2000年01期
6 朱波,罗晓梅,徐佩,彭奎,何长见;紫色土肥力要素的剖面分异与肥力潜力[J];西南农业学报;2000年04期
7 何长高;紫色土利用方式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7期
8 熊明彪,田应兵,宋光煜,石孝均,毛炳衡;紫色土K~+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J];土壤学报;2004年03期
9 丁武泉;包兵;李航;宋仲容;;三峡库区消落区紫色土对重金属的吸附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10 聂明华;郑柏颖;;武夷山紫色土的利用与保护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紫色土(下篇)》出版获好评[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2 王正银;;紫色土氮素转化与作物施氮效应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徐泰平;朱波;况福虹;汪涛;武永峰;;紫色土坡耕地磷素渗漏迁移初探[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如何将剧烈流失的紫色土“包袱”变为财富?[A];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正银;;紫色土氮素转化与作物施氮效应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何毓蓉;张保华;周红艺;朱波;;紫色土侵蚀产沙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7 骆东奇;魏朝富;谢德体;;紫色土表面物理化学特征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8 田茂芝;熊利军;蒋玮杰;张静媛;;川中丘陵区钙质紫色土(田)钾肥效益初探[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9 何毓蓉;张保华;周红艺;黄成敏;;紫色土的水土保持与持续农业环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黄利玲;王子芳;高明;余泺;张倩;;氮肥施用对紫色土活性酸与交换性酸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谭玉英 段学文 凌广辉;广昌5000亩紫色土种烟创产值850万元[N];抚州日报;2006年
2 曾恒贵 段学文;广昌推广紫色土种烟效益高[N];抚州日报;2010年
3 湖南省林科院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张灿明;紫色岩区种龙须草[N];湖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玄德;紫色土耕地质量变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李学平;紫色土稻田磷素迁移流失及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张华;紫色土—作物系统对酸雨的响应与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付智勇;三峡库区不同厚度紫色土坡面水文过程及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5 徐勤学;紫色土区主要农业活动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谌芸;植物篱对紫色土水土特性的效应及作用机理[D];西南大学;2012年
7 骆东奇;紫色母岩现代表生作用及环境效应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8 韩建刚;紫色土丘陵区土壤及养分流失机制与预测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程冬兵;三峡库区等高绿篱坡地农业系统紫色土水分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王小燕;紫色土碎石分布及其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思兰;不同培肥措施下紫色土磷素有效性及淋溶效应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余米;沸石、壳聚糖对紫色土塘泥的改造效果初探[D];西南大学;2015年
3 吴先勤;不同养分管理条件下酸化紫色土磷淋溶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江秋菊;长期施肥对紫色土供钾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5 赵丽君;WEPP模型(坡面版)在紫色土区域高速公路边坡水土流失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5年
6 黄龙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紫色土侵蚀区土壤物理性质和易变碳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7 黄小燕;土层厚度对紫色土耕地作物生长的影响机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8 闫小娟;三种紫色土硝化作用及其硝化微生物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谢黎;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紫色土吸附菲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10 林晓;长期不同施肥对稻—麦轮作紫色土CO_2排放及有机质好氧矿化分解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59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5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