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1-11 18:14
【摘要】: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农田小生境的影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优化组合。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两种种植方式:30 cm等行距平作(U)、20 cm+40 cm沟播(F);三种氮素处理:生育期不施氮(N0)、生育期总施氮量为112.5 kg·hm-2(N1)、生育期总施氮量为225 kg·hm-2(N2),3次重复。结果表明,沟播0~15 cm土壤温度比平作降低0.4℃,5、50 cm的空气温度分别降低了0.3℃、0.5℃,空气湿度分别增加了2.8%、3.1%,进而土壤棵间蒸发强度降低了9.9%;在灌浆期,沟播比平作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的日均值提高了13.5%;在N1条件下,沟播的产量显著高于平作(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气候的各项指标有所改善,但是幅度在逐渐减少;在沟播条件下,N1产量显著高于N0(P0.05),N2和N1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综合考虑到产量和施肥量,20 cm+40 cm沟播和施氮量112.5 kg·hm-2是较好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云理;;山东省作物的最佳种植方式[J];中国农业气象;1989年01期

2 武继承,王秋杰,寇长林,孔祥旋,任素坤;开封沙地试验区不同作物种植方式的综合效益评价[J];生态学杂志;1999年01期

3 ;大胆实践创新路 “两粮一棉”双丰收[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75年02期

4 杨兆生,阎素红,王俊娟;不同种植方式下小麦株高构成因素的相关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9年04期

5 陈建新;;不同耕作与种植方式对郑单958光合产物生产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任中兴,刘克长,张继祥;不同沟麦种植方式光照条件的研究[J];山东气象;1999年01期

7 邓根云;京郊两种种植方式的光合潜力的初步探讨[J];自然资源;1981年04期

8 宋伟;赵长星;王月福;王铭伦;程曦;康玉洁;;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小气候效应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年23期

9 肖春华,李少昆,刘景德,王文静,宋秋生;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动态特点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白晓军;;关于改革制种玉米父母本种植方式的要点[J];甘肃科技;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程建平;吴建平;罗锡文;樊启洲;张国忠;周志艳;臧英;杨兵兵;;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生育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韩勇;王俊;花明明;衡丽;顾超;许映飞;陈源;张祥;陈德华;;不同种植方式对盐碱地棉花产量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1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薛倩;立体种植方式展会抢风头[N];中国花卉报;2013年

2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3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4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5 记者范敏;海口改变椰子树种植方式[N];中国花卉报;2009年

6 张建文;广北农场特色产业拉动种植方式转变[N];东营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克鹏 通讯员 韩洪锋;创新带来种植方式的变革[N];淄博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谭立云;因地制宜按种植方式选择水稻品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9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10 通讯员 侯志刚邋石华康 记者 刘兴华;甜玉米让农民日子甜蜜蜜[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铁东;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2 周勋波;不同种植方式的农田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3 李杰;不同种植方式水稻群体生产力与生态生理特征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董浩;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作物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寒;宁夏干旱风沙区羊草保苗与种植技术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2 刘丽华;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稻田水稻的生态环境效益[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3 付晓;不同种植方式下盐碱地花生土壤盐分运移、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4 郭凯力;不同种植方式下护岸柳树根系分布和力学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张勇;不同种植方式对沈爆3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伍丹丹;种植方式对早晚兼用双季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7 陶冶;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8 王兴亚;种植方式和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9 张倩;种植方式与密度对夏玉米碳氮积累、运转和产量的影响[D];青岛农业大学;2013年

10 王俊学;旱地稀穴密株种植方式及其补灌水技术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559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59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2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