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2 23:58
【摘要】:近年来,黄土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建设,从土地利用结构到生态环境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此社会背景之下,小流域生态功能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破坏严重、水资源匮乏以及极端气候频发等生态系统问题,加速植被恢复与建设是该区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庙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统计学和数理统计模型等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试验、土样采集、室内化学分析、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DEM,研究庙沟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以及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释氧等功能的特点,并对不同时期庙沟流域各生态功能价值进行估算,以期为提高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对策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草地、耕地、园地面积持平,草地与林地广泛分布,耕地分布相对集中。2015年流域范围内林地分布面积最大,为3.62 km2,占全域面积的45.42%,草地、耕地以及园地的分布面积分别为1.50 km2、1.39 km2、1.03 km2,2000-2015年林地面积增加了110.47%,果园面积减少了61.99%。研究时段内,林地面积的大幅增加,其主要的来源为园地面积及草地面积的流入;园地面积减少,主要向林地与耕地转出。(2)单位面积涵养水源价值在研究区内呈明显的分区显示,即庙沟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地区整体单位面涵养水源价值呈递增趋势分布。林地涵养水源能力最强,其蓄水体积占本区各用地类型蓄水体积总量的45.94%,涵养水源价值为15.87万元。2000-2015年间,除园地涵养水源价值降低(-48.32%)之外,其他用地类型均为增涨趋势,且林地(213.64%)增幅最大。(3)固土量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南部与西部边缘地带,中部地区固土量较少。林地的固土量最高,为34589.33 t,占各用地类型固土总量的51.48%,其对应的固土价值为33.81万元。保肥价值林地(906.32万元)草地(341.02万元)耕地(212.51万元)园地(211.41万元)建设用地(40.99万元)。2015年庙沟流域的固土保肥价值最高的为林地(940.13万元),占全域范围固土保肥价值总和的52.88%;草地次之(354.05万元),占19.91%。2015年与2000年各用地类型固土保肥价值量相比,研究时段内林地与园地的变化幅度水平较高,但林地表现为固土保肥价值的较高增长趋势(79.86%),而园地表现为价值量的大幅下降(72.00%)。(4)单位面积固碳释氧价值在本区西南边缘地区集中偏高,且沿山体间沟谷分布地带价值量较低。2015年全域范围内固碳释氧总价值为360.02万元,其中林地的固碳释氧总价值超过全域总价值的一半,占52.96%。2015年固碳释氧总价值较2000年有所提升,增加比例为66.87%,主要贡献来自于林地,研究时段内林地固碳释氧价值增加286.77%。
【图文】:

分布图,样点,流域,分布图


图 2-1 庙沟流域样点分布图Fig.2-1 Distribution of sample sites in Miaogou valley路线年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进行了大范围的生态治理,,为查明该措服务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统计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室内化学分析等手段,以及多期DEM 数据选用与分析,研究庙沟流域土地利用特征与涵养水源、能及其价值估算,以期为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对策的实施提

分布图,分布图,片区,林地


(a)(b)图 3-1 2000-2015 年庙沟流域土地利用分布图Fig.3-1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in Miaogou valley in 2000-2015由上图并结合实地勘察可知:受地形影响,建设用地分布相对集中,且研究时段内逐渐趋于带状分布;林地面积在本区范围内所占比例较大,且 2015 年东南片区较西北片区林地范围与密度相对较高;整个流域范围内草地分布面积与分布范围较为广阔,同时相对林地而言其破碎程度较大,分布杂乱;同样受本区地形影响,耕地与园地均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且整体面积两者相差不大。流域内无水域分布。对属性表进行信息统计如下表:表 3-1 土地利用现状统计 (kmTab.3-1 The statistics of current land use土地利用类型Types of land use2000 年In 20002015 年In 2015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2 蔡邦成;陆根法;陈小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3 清水康弘;杨书润;;英国的土地利用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8年04期

4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地类面积、比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5 赵文智,程国栋;人类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后果及其缓解对策[J];中国沙漠;2000年04期

6 楼惠新;云贵高原土地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1期

7 张立伟;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2期

8 Mats Sandewall;Bo Ohlsson;Silavanh Sawathvong;刘艳萍;;为实现战略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历史变迁进行评价——以老挝为例[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1年01期

9 邹亚荣,张增祥,赵晓丽,王百川,姚嘉;近十年来山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03期

10 张文祥,王瑞杰,徐凌,俞金国;辽阳市土地利用发展方向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黄旭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流域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8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梁栋栋;基于动态邻居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及生态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60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60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1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