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深松筑挡对黑土顺坡耕地不同形态磷流失的阻控效果

发布时间:2019-11-21 03:52
【摘要】:通过在黑土顺坡耕地应用深松筑挡措施,研究了深松筑挡技术对黑土顺坡耕地不同形态磷流失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深松筑挡有拦截径流泥沙,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作用。与CK相比,深松筑挡处理最高可以降低坡耕地径流中总磷、可溶性总磷和颗粒态磷浓度的58.19%,64.19%和55.02%;最高可以降低坡耕地总磷、可溶性总磷和颗粒态磷累积流失量的89.32%,90.74%和88.48%。相对来讲,深松筑挡降低径流中可溶性总磷浓度效果较好,颗粒态磷是黑土坡耕地径流中磷流失的主要形态。深松筑挡措施对坡耕地径流中不同形态磷流失均有一定的阻控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军;李娟;李荣斌;汪海珍;吴家森;;施肥措施及灌木缓冲带对雷竹林不同形态磷流失及雷笋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6期

2 张丽;张中东;郭正宇;宫帅;王若男;陶洪斌;王璞;;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1期

3 吴新亮;魏玉杰;李朝霞;蔡崇法;杨伟;;亚热带地区几种红壤坡面侵蚀泥沙的物质组成特性[J];土壤学报;2014年06期

4 何淑勤;宫渊波;郑子成;;紫色土区坡耕地壤中流磷素流失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2期

5 肖波;喻定芳;赵梅;王庆海;申小波;;保护性耕作与等高草篱防治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3期

6 陈玲;宋林旭;崔玉洁;张彪;朱晓明;刘德富;;模拟降雨条件下黄棕壤坡耕地磷素流失规律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7 沈连峰;苗蕾;韩敏;葛伟;李有;;河南省淮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磷流失的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4期

8 梁斐斐;蒋先军;袁俊吉;谢德体;;降雨强度对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主要形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4期

9 杨爱峥;魏永霞;张忠学;张宝丽;齐智娟;;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的蓄水保土及增产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10 肖继兵;孙占祥;杨久廷;张玉龙;郑家明;刘洋;;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新兵;深松耕作对土壤理化特征及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的调控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李月兴;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增产效应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重;李中原;屈建钢;徐建昭;闫东锋;;模拟降雨条件下豫西南山区农地径流污染物变化规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2 王润泽;谌芸;李铁;彭石磊;刘志鹏;单志杰;;香根草和马唐的根系特征及对坡地紫色土抗侵蚀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7年07期

3 张美微;乔江方;谷利敏;朱卫红;黄璐;代书桃;王俊哲;刘京宝;;不同土层氮肥配施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20期

4 李金凤;;深松方式对主要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简报[J];辽宁农业科学;2017年03期

5 孟岩;;黑土区坡地土壤NO_3-N运移规律及模型验证[J];人民长江;2017年S1期

6 周宝元;孙雪芳;丁在松;马玮;赵明;;土壤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年11期

7 王琼;荣湘民;李法云;范志平;;太子河源头水源涵养林不同植被类型矿质态氮流失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8 雷娜;韩霁昌;高红贝;陈茜;;延安治沟造地工程水资源调控与利用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年05期

9 魏永霞;冯鼎锐;刘志凯;孙继鹏;张雨凤;;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及大豆增产效应研究[J];节水灌溉;2017年05期

10 陈志;王伟峰;孙丽;;不同降雨条件下红壤坡地养分垂向流失规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凤杰;高产春玉米土壤—根系—冠层对深松深度的响应变化[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2 刘承;耐旱型玉米品种筛选及其幼苗对水分胁迫及复水的响应[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3 李晓丹;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黑土区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荣斌;李娟;汪海珍;吴建军;吴家森;;施肥措施及灌木缓冲带对雷竹林径流水不同形态氮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4期

2 舒馨;朱安宁;张佳宝;陈文超;杨文亮;张文国;;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物理性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06期

3 王喜艳;张亚文;冯燕;周兴本;刘洋;周剑;黄毅;;玉米秸秆深层还田技术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6期

4 聂小东;李忠武;王晓燕;申卫平;张雪;郭旺;马文明;王曙光;;雨强对红壤坡耕地泥沙流失及有机碳富集的影响规律研究[J];土壤学报;2013年05期

5 齐华;刘明;张卫建;张振平;李雪霏;宋振伟;于吉琳;吴亚男;;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2年04期

6 吴凤至;史志华;方怒放;岳本江;;不同降雨条件下侵蚀泥沙黏粒含量的变化规律[J];环境科学;2012年07期

7 李振炜;于兴修;刘前进;井光花;;沂蒙山区典型小流域特殊降雨的磷素输出特征[J];环境科学;2012年04期

8 陈闻;吴家森;姜培坤;许开平;黄程鹏;;不同施肥对雷竹林土壤肥力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1年05期

9 戎静;庄舜尧;杨浩;;太湖源地区雷竹林氮磷径流输出与拦截控制[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4期

10 张燕;李永梅;张怀志;张维理;;滇池流域农田径流磷素流失的土壤影响因子[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涛;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对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2 张吉祥;秸秆覆盖夏玉米灌水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刘炜;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其影响小麦生长的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杜新艳;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小麦水分生产函数及农业高效用水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社潮;;长春2/3玉米耕地实现深松[J];农业机械;2010年01期

2 张锦川;;大型机械深松的技术要点[J];农机科技推广;2010年10期

3 马艳梅;;关于机械化深松有关问题的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年24期

4 石磊;李健;张景崎;;深松联合整地的优点及机械深松联合整地的应用[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04期

5 ;强化农业基础建设 大力推广深松作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年01期

6 周少华;;“三秋”时节话深松[J];当代农机;2011年08期

7 X邦生;王彩贤;张跃林;;运城市机械化深松作业效果分析[J];当代农机;2011年08期

8 倪景仓;;河北省加大农机深松实施力度——河北省召开深松工作会议[J];河北农机;2011年04期

9 黄治岩;杨玉辉;张凤羽;;机械深松项目的经济效益[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1年06期

10 董立柱;刘科;马根众;;机械深松四看 四结合 一选择[J];农机科技推广;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瑞丽;;辽宁西部振动深松工艺原理的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张林田;郭新荣;;全方位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鑫;江培福;武阳;;深松截流对干旱牧区柠条生长的影响[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张林田;郭新荣;;全方位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景立;袁军;;基于SPH/FEM法的深松铲切削土壤ANSYS/LS_DYNA仿真[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刘玉梅;吉林机械深松抗旱效果突出[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9年

2 麦子;补贴带动 吉林深松作业进展良好[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9年

3 通讯员 李清明;山东加快深松推广速度 深松机械达到7800台[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黄朝武 郝凌峰;“深松一寸等于上一茬粪”[N];农民日报;2011年

5 本报通讯员 徐健 李宜田;山东五莲:农机深松闹春耕[N];中国工业报;2011年

6 徐千祥;广饶利津被确定为农机深松项目补贴县[N];东营日报;2011年

7 段伟华 赵忠伟;全省完成深松作业面积50万亩[N];山西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景山;定州:增产得益土壤深松[N];农民日报;2011年

9 李佑民;推进全省机械深松成为粮食单产提高的重要选择[N];陕西日报;2011年

10 倪景仓 刘军霞;河北3600万亩麦田三年深松一遍[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景峰;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性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淑兰;渭北旱塬连作玉米田保护性轮耕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于梅婷;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4 贺贞昆;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适宜秸秆还田量与耕作方式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5 郭书亚;秸秆覆盖深松对土壤肥力及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新洋;深松铲尖表面等离子弧堆焊试验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3年

7 尹斌;深松深度对高产春玉米花粒期根冠特性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8 柏炜霞;渭北旱塬小麦玉米轮作制保护性耕作与轮耕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张丽华;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胡婷婷;黑土坡耕地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63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63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3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