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对白羊草群落特征及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图文】:
图 2-1 试验土槽示意图Fig. 2-1 Schematic diagram for soil bins标测定及数据统计 植物指标花序数量:以单个花序为单位,人工数出花序数量;株高:用卷尺直接测量小区内所有植株高度,取其平均高度;盖度:垂直照相法结合图片分析软件;地上生物量:在植物基部剪取地上部分,置于 65℃烘箱内烘干并称重。 地下根系圆柱铁皮环(直径 16cm)取 0~20cm 根系土样,水洗法收集土样中根系取部分植物根系样平铺于透明胶片上扫描(EPSON PERFECTION 4490PHOnRHIZO 软件分析扫描图像,,计算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等根系形态特征系烘干(65℃)称重,得到根系生物量密度。 土壤样品次施氮前,在不需降雨的同等施氮处理土槽中,用直径为 2.5cm 的小根钻
第三章 不同施氮水平下白羊草种群特征 第三章 不同施氮水平下白羊草个体生长特征氮沉降通过影响土壤养分含量进而影响白羊草个体生长特征。白羊草是原区的地带性植被,该区土壤有效氮含量较低,是研究土壤有效氮升高代表性区域。尤其是该区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后,植被状况化,然而有关氮沉降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相对滞后。鉴于此,本章以黄土地带性植被白羊草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梯度的氮添加模拟氮沉降氮升高对白羊草生长特征的影响。对白羊草地上特征的影响序数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7.1;S54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盼盼;王兵;刘国彬;李文达;;茵陈蒿群落垂直结构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2期
2 韩炳宏;尚振艳;袁晓波;安卓;文海燕;李金博;傅华;牛得草;;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芒草光合特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6年06期
3 周晓兵;尹本丰;张元明;;模拟氮沉降对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年11期
4 詹书侠;郑淑霞;王扬;白永飞;;羊草的地上-地下功能性状对氮磷施肥梯度的响应及关联[J];植物生态学报;2016年01期
5 王浩;张光辉;刘法;耿韧;栾莉莉;;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入渗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5期
6 李林;赵允格;王一贺;王媛;;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特征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6期
7 赵超;彭赛;阮宏华;张雅坤;;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8 曹文侠;李文;李小龙;徐长林;师尚礼;韩天虎;;施氮对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5年03期
9 崔斌;张瑜;许晓鸿;王洋;;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产沙规律及侵蚀泥沙颗粒特征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5年04期
10 习斌;翟丽梅;刘申;刘宏斌;杨波;任天志;;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许稳;中国大气活性氮干湿沉降与大气污染减排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2 李元恒;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对增温和氮素添加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3 耿贵;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碳、氮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4 崔键;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沉降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蒙;氮输入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整合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李存福;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繁殖特性及种子生产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全会;氮沉降背景下放牧对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文达;N添加对白羊草种群特征及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郭萍萍;模拟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4 张宇;荒漠草原土壤特性对增温和施氮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5 杨凯;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结构体稳定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韩金锋;模拟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增加对高寒草甸主要优势植物物候及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7 曲秋玲;施氮对白羊草地上和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文江苏;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壤容重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试验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9 秦宁强;黄土丘陵区生物土壤结皮对降雨侵蚀力的响应及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吴健;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过程及吸水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67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6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