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药用植物内生菌对作物生长及氧化应激的作用(英文)

发布时间:2019-12-03 05:23
【摘要】:目的:探讨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及其在种子生长和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方法:从三种药用植物(Caralluma acutangula、Rhazya stricta和Moringa peregrina)中提取内生菌;基于18S r D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分离得到的内生菌株;以正常和矮化突变体水稻品系为对照,比较不同浓度的内生菌培养滤液(CF)对水稻种子的发芽和生长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CF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结论:从药用植物中共获得10种内生菌,包括茎点霉属6株、链格孢属2株、双极霉属1株和枝孢霉属1株。CF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生长刺激和抑制作用。与对照和其他内生菌相比,100%的茎点霉菌CF显著促进了水稻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双极霉中的吲哚乙酸含量最高,并表现出比其更高的自由基清除和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双极霉菌和茎点霉菌的类黄酮和酚类成分较高。综上所述,药用植物中存在内生菌株,其可以用于改善作物生长和减轻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旗;周志娟;杨冬月;朱姝宾;闫锁;;植物内生菌的作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9期

2 胡桂萍;郑雪芳;尤民生;刘波;;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0年02期

3 王莉衡;;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03期

4 文才艺,吴元华,田秀玲;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J];生态学杂志;2004年02期

5 李能章,彭远义;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4年02期

6 王永中,肖亚中;植物内生菌及其活性代谢产物[J];生物学杂志;2004年04期

7 李海燕,刘丽;产生物活性物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8 姜怡;杨颖;陈华红;李文均;徐丽华;刘志恒;;植物内生菌资源[J];微生物学通报;2005年06期

9 何劲;刘蕴哲;康冀川;;植物内生菌及其在农业和医学上的用途[J];贵州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10 张晓瑞;;植物内生菌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谭仁祥;;植物内生菌产生的新活性物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陈代杰;戈梅;罗敏玉;;植物内生菌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师俊玲;张锦华;高振红;;植物内生菌中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与植物的相似性探索[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彭桂香;谭志远;;植物内生菌资源资源多样性研究[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谭仁祥;;共生菌:新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瑶瑶;韩烈保;曾会明;;禾本科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赵凤华;昆明医学院一项目获中澳科技合作特别基金资助[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白毅;相关活性代谢物研究成果渐丰[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周祺;注入更多科技内涵[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春平;卫矛科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其农药生物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毅;植物内生菌来源具有抗肿瘤及抗菌增效活性物质的筛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芳婷;植物内生菌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的筛选[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邓雪萍;抗菌活性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徐楠;几株植物内生菌农用抑菌活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5 李玲玉;植物内生菌Myrothecium roridum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6 刘俊宇;水生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征[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7 许然;59种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PQQ产生菌的筛选[D];河北大学;2013年

8 解翠华;植物内生菌HCCB00167发酵产物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9 赵俊;植物内生菌A11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生物学活性及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永亮;植物内生菌CPCC480435生物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9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69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3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