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翻埋条件下玉米秸秆分解速率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1-27 18:50
【摘要】:我国每年生产秸秆量巨大,其中2009年生产的秸秆接近7亿吨,主要作物秸秆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其每年秸秆产量占到世界总量的1/4左右,而玉米是我国主要生产作物,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玉米播种总面积的12%左右,占吉林省粮食作物总面积的65%,每年玉米的秸秆生产量在2300-2500万t之间。研究指出我国直接燃烧与废弃焚烧的秸秆占到可利用总量的55%左右,而吉林省该比例高达80%。这种粗放的利用方式不但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而且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尤其是秸秆的焚烧会向空气中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如CO、SO_2、NO_X。本文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秸秆资源浪费与东北黑土区严重退化问题,通过埋置秸秆分解以及对土壤性质研究来探讨秸秆的分解规律与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为推广最有效秸秆还田方式与土壤培肥提供依据,并以期为缓解秸秆资源浪费与黑土质量退化提供理论基础。试验由田间试验与室内培养试验组成,田间试验有7种处理,培养试验有5中处理。2种不同试验设置了秸秆不同埋深、秸秆不同形态、埋置秸秆混土、施无机肥埋置秸秆与不同剂量埋置对照。本试验秸秆分解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采用网袋法,埋置秸秆对土壤SOC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的分解规律是前期快后期慢,前90天分解可达到60%,之后速率大幅降低。(2)秸秆埋置深度越深分解率越低,60天时不同埋深差异达到最大,埋5cm深处理比埋20cm高7.42%,后期差距逐渐缩小;秸秆混土与配施化肥增加了秸秆分解速率,60天时混土与配施化肥处理的分解率分别比对照高出7.63%、4.49%,后期分解率差异减小;秸秆的形态对分解率影响相对较小,5cm长度秸秆分解最快;双倍剂量还田降低了秸秆分解率,120天时比单倍剂量低14.19%。(3)埋置秸秆能明显增加SOC,室内培养120天的混土埋置秸秆处理下层增幅最大,增加了2.65g/kg增加幅度为23.98%,其腐殖质组分FA、HA、Hu变化趋势基本与SOC一致,埋置秸秆处理土壤的PQ值增加,差异明显。大田埋置120天试验中混土处理、施肥处理SOC增加明显,其中混土处理0-20cm以及20-40cm的SOC分别增加1.39g/kg和1.57g/kg,增幅依次为11.13%和13.98%,其FA、HA、Hu增加幅度与SOC一致。
【图文】:

试验区,室内模拟试验,土壤条件,埋置


试验区位置示意图

秸秆,土层,分解率


图 3.1 0-20cm 土层各处理 pH 与秸秆分解率的关系Fig3.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 and strawdecomposition rate at 0-20cm图 3.2 20-40cm 土层各处理 pH 与秸秆率的关系Fig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 anstraw decomposition rate at 20-40cm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1.4;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京华;秸秆生化饲料难题破解[J];湖南农业;2002年19期

2 刘爱德;秸秆焚烧无烟装置荣获国家专利[J];农村.农业.农民;2005年01期

3 白俊峰;赵思孝;;探索减少小麦秸秆焚烧的有效途径[J];农业机械;2006年02期

4 马振英;王英;王健;;秸秆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07期

5 王跃生;;禁止秸秆焚烧需科技支持和政府推动[J];农机市场;2008年07期

6 吴江红;;秸秆焚烧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农技服务;2008年04期

7 杨荣梅;付桂明;;衡水市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方向[J];现代农村科技;2009年15期

8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9 林向红;孙玮;;关于农作物秸秆“焚烧”与“禁烧”的经济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10 赵红旗;;秸秆焚烧及其对策思考(上)——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危害[J];乡村科技;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英;;关于制止焚烧秸秆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调查[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2 ;两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加快推动秸秆综合利用[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3 ;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4 李茂松;汪亚峰;;近2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动态及现状[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逸川;王海涛;;秸秆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A];2013年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于爱华;;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陈道华;;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应用技术推广 推动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侯方安;董佑福;张杰云;;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对策[A];山东生态省建设研究(2004)[C];2004年

9 陈瑜雯;袁中金;赵邹斌;;秸秆收集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苏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徐延军;陈为铸;黄丽娜;杨建一;;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问题及对策[A];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战停 廉荣 李百东;山东推出秸秆堆沤新技术[N];农民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常素莉 王永康 实习生 姜薇;秸秆摇身变能源 耿官屯村民过上新生活[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文忠;农民为啥年年烧秸秆?[N];济南日报;2006年

4 刘效仁;秸秆焚烧不能一禁了之[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孙燕;努力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的利益生态链[N];济宁日报;2007年

6 郭之纯;禁烧秸秆,宜变行政强制为科学疏导[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程颖;我市为秸秆堆放定“规矩”[N];平顶山日报;2008年

8 宗欣;秸秆焚烧有令难禁[N];镇江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薛秀泓;面对“禁烧令” 部分地区秸秆焚烧仍屡禁不止[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杨怀周 李凤之 滕宏山;疏堵结合 今夏全面禁烧秸秆[N];连云港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晓先;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发展方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刘保平;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舒娟;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漆楚生;生物质秸秆—高密度聚乙烯定向秸塑板的制备及其热压成材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国成;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文新;县域秸秆焚烧遥感监测[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3 彭春艳;川中丘陵地区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洪涛;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志锋;永城市秸秆处置问题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景一哲;我国农村秸秆处理法律制度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7 孙千然;黑龙江省气象条件与秸秆焚烧对霾的影响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8 李壮;捆形玉米秸秆运输、储存技术的试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9 刘思来;秸秆焚烧法律规制的完善探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10 朱靓;我国农作物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73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73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9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