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步峰;潘永军;史欣;肖以华;徐猛;;广州市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生态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胡慧蓉;马焕成;罗承德;胡庭兴;;森林土壤有机碳分组及其测定方法[J];土壤通报;2010年04期
3 张苏峻;黎艳明;周毅;苏志尧;;粤西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于东升;史学正;孙维侠;王洪杰;刘庆花;赵永存;;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5 李晓阳;任丽华;刘亚东;;旱地小麦土壤有机碳变化及最佳取样方法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年01期
6 张兴锐;许中旗;纪晓林;贾彦龙;黄选瑞;卢金平;张劲松;;燕山北部山地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1期
7 杨晓梅;程积民;孟蕾;韩娟娟;范文娟;;子午岭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储量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3期
8 杜有新;吴从建;周赛霞;黄良;韩世明;徐雪峰;丁园;;庐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9 唐夫凯;周金星;崔明;刘玉国;雷荣刚;;典型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10 杨丽霞;潘剑君;苑韶峰;;利用双指数模型预测中国不同森林带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态变化(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2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任华东;吴昌广;李生;姚小华;;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碳 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许信旺;潘根兴;;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田玉强;欧阳华;宋明华;周才平;胡启武;;青藏高原样带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分布特征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余林;熊彩云;肖复明;徐海宁;曾伟;熊振宇;;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川西亚高山不同阶段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初步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3 郭胜利;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4 窦晓琳;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4年
,本文编号:2574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74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