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河三角洲白蜡人工林小气候特征的时空动态变化

发布时间:2020-02-11 15:56
【摘要】:在山东省盐碱地造林试验站的12年生白蜡人工林内(山东黄河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定位观测样地),设有25 m综合梯度观测塔(包含森林小气候观测系统),在高度1.5、3.5、11.0、13.0 m处分别设置4层气象传感器(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传感器),在高度3.5、11.0 m处设有两层四分量辐射传感器。于2015年3月—2016年2月,每个月份选择3个晴天代表日,按照数据采集频率为10 min的间隔24 h不间断采集数据,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白蜡人工林小气候特征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一年中,冠层内太阳辐射始终低于冠层上,冠层内年均太阳辐射可降低84.91%;林冠层在4月份表现出一定的保温作用,7月份表现出一定的负作用;一年中,观测塔高度3.5 m处的湿度基本高于观测塔高度11.0、13.0 m处的湿度,且4个月(4、7、10月份和次年1月份)的日变化特征显示林冠层夜间增湿作用明显;不同高度的风速,从大到小依次为13.0 m高处、11.0 m高处、1.5 m高处、3.5 m高处,林冠层年均可降低风速73.54%。
【图文】:

太阳辐射日变化,月份


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可比性,应选择典型(晴好)天气进行观测[23]。选取每个月3d晴好天气气象因子的逐时平均数据,代表每月的变化情况,其中选取4月(15日、23日、24日)、7月(4日、14日、15日)、10月(9日、10日、14日)、次年1月(8日、12日、19日)各气象因子监测数据瞬时值的平均值(3日),研究各环境因子的日变化情况。通过Microsoftexcel2010对各类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相关图形的绘制。3结果与分析3.1太阳辐射强度特征气象学中习惯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24],本文中的研究对象为太阳短波总辐射。由图1可见:11.0m高处,太阳辐射呈现早晚低、日间高的倒“U”字型变化趋势,05:00—07:00后逐步升高,在12:00—13:00达到最大峰值,而后逐步降低,傍晚18:00—20:00开始趋于0。3.5m高处,太阳辐射变化趋势与11.0m高处类似,最大值出现在11:00—12:00;但7月份呈现明显的双峰变化,峰值在11:00和15:00,是由于林冠孔隙透光,导致林内辐射呈双峰曲线。4个月的日间,11.0m高处太阳辐射始终高于3.5m高处,且2个梯度的差值,7、10月份的,大于4月份、次年1月份的。这与林冠层的枝叶生长情况有关:7月份为叶盛期,枝叶繁茂;10月份开始进入叶衰期,枝叶相对茂密,林冠层对太阳辐射的遮蔽作用很强。4月份为叶初期,枝叶稀疏;次年1月份林内叶片已经全部干枯或脱落,对太阳辐射的遮蔽作用较弱。图1不同月份太阳辐射日变化由图2可见:11.0m高处,太阳辐射6月份最高,12月份最低,这是因为一年中夏至节气出现在6月份、冬至节气出现在12月,太阳高度角分别最大和最小,而林冠的太阳总辐射透射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高而增大。3.5m高处,太阳辐射4月份最高,9月份最低,因为4月份气温回升快,林内枝叶相对第4期王霞,等:黄

节气,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中夏


魇朴?1.0m高处类似,最大值出现在11:00—12:00;但7月份呈现明显的双峰变化,峰值在11:00和15:00,是由于林冠孔隙透光,导致林内辐射呈双峰曲线。4个月的日间,11.0m高处太阳辐射始终高于3.5m高处,,且2个梯度的差值,7、10月份的,大于4月份、次年1月份的。这与林冠层的枝叶生长情况有关:7月份为叶盛期,枝叶繁茂;10月份开始进入叶衰期,枝叶相对茂密,林冠层对太阳辐射的遮蔽作用很强。4月份为叶初期,枝叶稀疏;次年1月份林内叶片已经全部干枯或脱落,对太阳辐射的遮蔽作用较弱。图1不同月份太阳辐射日变化由图2可见:11.0m高处,太阳辐射6月份最高,12月份最低,这是因为一年中夏至节气出现在6月份、冬至节气出现在12月,太阳高度角分别最大和最小,而林冠的太阳总辐射透射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高而增大。3.5m高处,太阳辐射4月份最高,9月份最低,因为4月份气温回升快,林内枝叶相对第4期王霞,等:黄河三角洲白蜡人工林小气候特征的时空动态变化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河三角洲将现大型湿地公园[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年03期

2 李永植,李成治,黄宝艇;黄河三角洲体系[J];海洋科学;1983年05期

3 盛兴民;;黄河三角洲地形改变对潮汐性质的影响[J];海岸工程;1987年01期

4 李栓科;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建造及规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03期

5 赵延茂 ,肖志新 ,王克山 ,吕卷章 ,李尧三;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社会概况与自然生境[J];山东林业科技;1991年S1期

6 吴世迎;申宪忠;臧启运;张耆年;李培英;仲德林;黄易畅;;黄河三角洲五号桩海区泥沙冲淤变化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1年04期

7 杨林芳;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探讨[J];经济地理;1992年02期

8 张天赐;;从系统论看黄河三角洲的开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年03期

9 陈强;黄河三角洲经济落后原因及发展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年02期

10 曹明晓;;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控制[J];大自然;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衣兰智;孙娟;;能源牧草在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潜力分析[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任建兰;王成新;张晓青;张伟;;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生态功能区划分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3 孙长江;;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的潜能优势[A];水资源管理与河流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高吉喜;李政海;;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建议[A];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专家论坛文集[C];2003年

5 钟金彩;朱玲玲;戴爱斌;宋伟东;任华;吴修佩;;构建新的棉花生产体系 促进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何庆成;徐军祥;张波;叶晓滨;李采;康凤新;赵书泉;王岳林;任舫;黄文启;李明;袁西龙;刘桂仪;张中祥;许克民;;黄河三角洲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张林泉;;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课题组;沈荣勤;胥茂森;丁兆贤;刘洪波;张超;原松刚;菅慧洁;詹鸿翔;李国良;鲍建新;李勇军;;商业银行服务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A];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2010)[C];2011年

9 毕玉珍;;低碳先行 错位发展——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几点思考[A];华东地区农学会、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10年

10 王艳;李新运;宫磊;;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国宏 秦幸福;黄河三角洲正在变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李振峰 杨爱国;内涵丰厚的黄河三角洲人文精神[N];光明日报;2007年

3 王汝堂;山东黄河三角洲将建实验室[N];西部时报;2006年

4 李国宏;秦幸福;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在蚀退[N];中国矿业报;2005年

5 记者 燕永清;李国英来我市就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进行专题调研[N];东营日报;2010年

6 焦国栋 罗博;山东成立黄河三角洲六市消费维权联盟[N];中国工商报;2010年

7 ;生态建设助推黄河三角洲高效发展[N];黄河报;2010年

8 记者 杨君;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获省资金支持[N];东营日报;2010年

9 记者 贺德良 通讯员 孙富强;黄河三角洲书画联谊会第三届书画摄影展暨费朝奇先生收藏精品书画展开幕[N];潍坊日报;2012年

10 吕福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蚀退惊人[N];中国改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红丽;围填海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和碳汇功能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刘一霖;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时序InSAR技术监测与地下流体开采相关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柳后起;黄河三角洲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周海燕;黄河三角洲数字生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孙庆荣;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构建[D];同济大学;2006年

6 黄波;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海岸侵蚀过程时空演变与防护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任韧希子;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许健民;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湿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9 王天巍;黄河三角洲道路网络特征及其对生态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王薇;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初小静;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CO_2交换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王艳廷;自然生草对黄河三角洲梨园土壤物理性状及微生物多样性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晓华;黄河三角洲农田暗管排盐效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逸凡;近32年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5 陈义忠;黄河三角洲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5年

6 邢国琼;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和提升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乔学瑾;基于多光谱数据的最近50年黄河三角洲岸线自动提取[D];鲁东大学;2016年

8 孔祥龙;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种间相互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薛翘;基于产业集群的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南学良;晚更新世献县海侵以来黄河三角洲层序地层及古环境演变[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6年



本文编号:2578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78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1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