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WOFOST作物模型的玉米区域干旱影响评估技术

发布时间:2020-02-27 11:20
【摘要】:为探讨作物区域干旱影响评估技术,拓展农业气象灾害区域影响评估方法,基于WOFOST作物模型,以西南玉米干旱为研究对象,对发育期、光合生产等模块进行了改进与提高,利用西南地区8个代表性站点的玉米田间观测数据和同期逐日气象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适宜性检验,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南地区历年典型干旱年份,模拟分析了玉米的产量变化趋势,并与实际减产率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玉米生育期模拟值与实测值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由原来的3.25%~6.95%降低到1.48%~3.07%,R~2由原来的0.57~0.79提高到0.63~0.99,平均模拟精度由原来的74.12%提高到78.9%。玉米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NRMSE范围由原来的7.88%~11.99%降低到3.07%~6.79%,R2由原来的0.52~0.93提高到0.77~0.98,平均模拟精度由原来的75.7%提高到80.95%。对1987年、1992年及2006年西南地区关键生育期典型干旱年份产量模拟平均精度分别是69.8%、78.1%与75.9%。结合上述分析可得出模型对发育期与产量的模拟精度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模型对西南玉米主产区干旱影响评估有很好的反应,对干旱分布范围与分布规律的模拟值与实际情况基本接近,表明该方法可为区域干旱影响评估提供一种更为科学的评估技术。
【图文】:

点分布,玉米种植,气象站,作物模型


第3期张建平等:基于WOFOST作物模型的玉米区域干旱影响评估技术453http://www.ecoagri.ac.cn图1研究区玉米种植分区及气象站点分布图Fig.1Sketchmapofregionalizationofmaizeplantationandweatherstationsdistributioninthestudyarea1.3.1作物模型简介作物模型选取WOFOST(worldfoodstudy)模型,该模型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deWit等开发,起源于世界粮食研究中心(CWFS)组织的多学科综合的世界粮食潜在产量的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增加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力的可能性[16-17]。WOFOST是一个根据气象和土壤条件模拟作物根、茎、叶和穗生物量以及土壤水分的动态模型。作物生长过程主要包括发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等。土壤水分平衡过程主要包括降水、灌溉、渗透、地表蒸发、作物蒸腾、毛管水上升等[18-19]。1.3.2模型的改进与提高由于WOFOST模型自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无法模拟极端气候事件(高温、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损失[13]。另外,国外作物模型在国内引进应用时,本地化程度不可能完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因此,完全有必要对模型进行改进与提高,以最大化地增强其应用能力。本研究主要有3点改进:1)针对水分胁迫模拟能力的改进;2)针对发育速率的改进;3)针对光合速率的改进。关于模型对水分胁迫的模拟能力的改进,采用相对蒸腾序列的10d滑动平均值表示农田实际水分动态变化过程,详见参考文献[19]。这里主要详述另外两种改进模型模拟能力的方法。1)针对发育速率的改进调参时,模型要求输入的气象数据必须是正常年份下的观测数据,这样才能保证确定出的模型参数的合理性与普适性,但现实情况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条件的气象数据,因此导致验证模型时作物发育期模拟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大,从而影响模型的区域?

玉米生育期,作物模型,站点,实测值


第3期张建平等:基于WOFOST作物模型的玉米区域干旱影响评估技术455http://www.ecoagri.ac.cn判定模型模拟的精准性,采用以下统计指标: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与决定系数R2。NRMSE可反映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值越小表明模拟效果越好。R2可反映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一致性,值越接近1表明模拟效果越好[22]。2结果与分析2.1改进后WOFOST模型的适宜性检验图2是西南地区玉米生育期适宜性检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模型改进前,8个站点玉米生育期模拟值与实测值NRMSE范围为3.25%~6.95%,R2为0.57~0.79,平均模拟精度为74.12%。模型改进后,8个站点玉米生育期模拟值与实测值NRMSE范围为1.48%~3.07%,R2为0.62~0.99,且模拟值均落在1∶1线附近,平均模拟精度为78.9%。可见,改进模型后,对玉米生育期的平均模拟精度提高了4.78%。图3是西南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站点玉米产量适宜性检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模型改进前,8个站点玉米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NRMSE范围为7.88%~11.99%,R2为0.52~0.93,平均模拟精度为图2WOFOST作物模型改进前后西南地区不同站点玉米生育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Fig.2ComparisonofsimulatedandmeasuredvaluesofmaizegrowthperiodbeforeandafterWOFOSTcropmodelimprovementindifferentstationsofSouthwestChinaA:大理;B:元江;C:兴仁;D:思南;E:巴中;F:雷波;G:沙坪坝;H:酉阳.a1:改进前;a2:改进后。A:Dali;B:Yuanjiang;C:Xingren;D:Sinan;E:Bazhong;F:Leibo;G:Shapingba;H:Youyang.a1:beforeimprovement;a2:after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种田讲科学 玉米获高产[J];河南科技参考;1979年03期

2 虎生;;印第安古文明之花——玉米[J];世界知识;1979年07期

3 李潮海;曹煜;卓德众;;施用玉米健壮素抗倒增产[J];河南科技;1991年04期

4 耿秋颖;;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08期

5 问锦曾;;玉米螟[J];科学大众;1965年05期

6 张富仓,康绍忠,龚道枝,李志军;不同磷浓度对玉米生长及磷、锌吸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7 程和平;;如何搞好玉米新品种的推广种植[J];民营科技;2007年05期

8 ;美科学家通过基因寻找维生素A含量高的玉米[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04期

9 宋丽平;;科学选用玉米品种 提高种植效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9期

10 仇泰岭;王鑫;张卫中;姚满生;;沟坝地不同施肥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太原科技;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鹏飞;王甜甜;毛培;罗梅浩;;不同玉米品种丁布含量及其与抗螟性的关系[A];华中昆虫研究(第八卷)[C];2012年

2 刘祖荫;;发展玉米的加工利用技术提高玉米的综合经济效益[A];食品论文汇编[C];1985年

3 王春虎;陈士林;董娜;蒋爱凤;;豫北平原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王宇翔;;玉米后期倒伏的易损性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红艳;;玉米品种精细化布局气象服务技术[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刘治先;;我国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治先;;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孙世贤;;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玉米生产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9 刘翔;许志刚;;玉米品种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研究[A];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李鲁华;柳延涛;吕新;朱江;;绿洲玉米生态适应性的研究[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新疆现代农业论坛”论文专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吉林食品行业管理办公室调研组;吉林玉米大省做大玉米文章[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2 记者 孔非;中国国际玉米产业博览会九月在长举行[N];长春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秦洪湖  通讯员  赵中文  肖 松;为了金色玉米香飘世界[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石岩;玉米品种多 购买早筹划[N];河南科技报;2006年

5 杨婷;国家3亿补贴玉米良种玉米价格将上扬[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6 孟宝林;玉米行情看好 今年庄稼咋种[N];牡丹江日报;2006年

7 吴守祥;玉米行情火爆的背后[N];期货日报;2006年

8 吉林粮食集团副总经理 姜建华;玉米价格稳中走高[N];期货日报;2006年

9 李茜;玉米投资正当红[N];上海金融报;2008年

10 才春林;笋玉米因专用而身贵[N];农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红良;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产量和氮效率的变化趋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张红伟;玉米耐低磷的种质资源评价及耐低磷的遗传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刘永花;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积温需求定量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4 岳辉;玉米自交系低磷耐性遗传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春辉;玉米高密度重组图谱构建及耐旱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高庆华;玉米低植酸基因的初步定位和转育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李圣彦;玉米萜类合成酶基因TPS10表达调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8 翟立超;玉米品种竞争能力的评价与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9 曹国鑫;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限制因素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10 毛欣;玉米芽种钵盘精量播种机理与装置参数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瑞;黄芪绿肥的品质评价及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江帆;复合Bt cry1Ac和cry1Ie抗虫玉米抗螟性及其在IRM中的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李秀秀;玉米耐低氮杂种优势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高杰;不同玉米品种的适应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欢;陕西及山西不同地区玉米营养价值检测与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瑞敏;高地隙玉米喷雾机施药装置的设计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白翠莹;玉米ZmPROPep1基因转化及转基因抗病聚合育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吴文丽;施用三种肥料对不同复垦年限土壤Hedley磷形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叶慧香;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殷鹏程;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83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83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c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