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工造林树种及其配置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5 17:09
【摘要】:人工造林是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不同树种及其配置方式下地表植被的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影响着生态水文功能的强弱。以长武王东沟流域8种造林树种和不同配置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进行造林地及林下地表植被调查,分层采样测定0—40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人工造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并初步分析了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方式小区内林下草本层虽然覆盖度区别很大,但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0—20cm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异性小于20—40cm土层。不同人工造林方式间土壤容重差异显著,且对20—40cm层土壤的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显著性影响。不同造林方式下草本层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与林下土壤毛管孔隙度相关性显著。草本层丰富度、多样性与0—20cm表层土壤的保水作用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相比较而言,0—40cm土壤剖面上,草地和侧柏刺槐混交林地下的土壤孔隙度和有机质等理化性质,以及相关的蓄水性和入渗性等生态水文功能要好于其他造林林种。
本文编号:258506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马履一,翟明普,林平;京西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2 张学元,石蒙沂;互助北山林区采伐对林地土体理化性质影响初探[J];青海农林科技;2000年03期
3 叶镜中,邵锦峰,王桂馨,李希白;炼山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4 孙铁军;滕文军;赵双荣;韩建国;武菊英;;禾草种植对荒沟客土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07年04期
5 王忠君,蔡君,张启翔;旅游活动对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土壤影响的初步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3年05期
6 张仕艳;原海红;陈奇伯;于攀龙;马炜;;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以金安桥水电站为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3年04期
7 刘美爽;董希斌;郭辉;蒙宽宏;范煜婷;;小兴安岭低质林采伐改造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8 杨宗武,肖晖,谢建平,郑仁华,傅玉狮,潘诗桂,傅文华,赖秀玉;营造油桐林对闽西红壤理化性质改良的初步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1998年S1期
,本文编号:2585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8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