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渭北旱塬绿肥定位试验土壤生物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5 02:27
【摘要】:渭北旱塬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降水量少,亟需培肥土壤、改善生态环境。绿肥作为优质生物肥源,能有效固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和确保粮食产量。因此,本论文基于持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渭北旱塬地区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绿豆、大豆和怀豆)后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土壤酶的变化规律,筛选并确定本地区培肥效果最好的绿肥品种,为渭北旱塬区土壤有效利用及培肥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与休闲处理相比,长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4.47%~15.35%、5.21%~6.25%和11.00%~14.35%,且均以怀豆处理提升效果最佳。翻压绿肥短期内,土壤全氮含量的提升幅度大于有机碳和碱解氮。怀豆处理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显著升高。在翻压绿肥后的短期内,土壤C:N降低,但从长期效应来看,翻压绿肥提高了土壤C:N,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平衡状态。2、连续6年种植并翻压绿肥后,绿肥处理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休闲处理,其中怀豆和大豆的效果好于绿豆。对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指标来说,小麦收获后,施用氮肥处理的酶活性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而对于其他土壤酶来说,N1处理(施氮量为108 kg hm-2)的酶活性高于N0处理(不施氮肥),且与其他施氮处理差别不大。与小麦收获后相比,翻压绿肥短期内,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呈现增大的趋势,总体酶活性变化不大,蔗糖酶、脲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呈现降低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大豆和怀豆处理的综合得分高于休闲和绿豆处理,培肥效果较好。3、与休闲处理相比,绿肥处理碱性磷酸酶的Km值、Vmax值和Vmax/Km值均显著升高。N1处理的Vmax/Km值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表明减氮处理能够提高碱性磷酸酶的催化效率。与小麦收获后时期相比,绿肥翻压后,各处理的温度系数Q10、活化能Ea、指前因子A、活化焓ΔH*、活化熵ΔS*值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只有吉布斯自由能ΔG*值变化很小。从酶热力学角度分析,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由活化焓主导,属于焓控反应。综上所述,夏闲期种植并翻压绿肥同时配合氮肥施用,明显改善了土壤碳、氮养分状况,是渭北旱塬地区一种有效的土壤培肥措施。其中怀豆的培肥效果最为明显,可以在当地常规施氮量的标准下减施20%的氮肥。
【图文】:

绿肥,施氮水平,碳氮


图 2-1 不同绿肥及施氮水平下土壤碳氮磷比Figure 2-1 Ratios of soil C, N and P as affected by green manure crop cultivated and incorporated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注:图中 A、C、E 为小麦收获后碳氮磷比值,B、D、F 为绿肥翻压后碳氮磷比值。N0、N1、N2、N3分别代表施氮水平为 0 kg hm-2、108 kg hm-2、135 kg hm-2、162 kg hm-2的处理。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绿肥处理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Note: A, C and E stands for ratio of C, N and P, respectively, after wheat was harvest; B, D and F for ratio of C, N and P,respectively, after green manure crops were incorporated; and N0, N1, N2and N3for treatment 0 kg hm-2, 108 kg hm-2, 135 kghm-2and 162 kg hm-2, respectively, in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Th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difference at p<0.05 level between treatments the same in green manure treatment2.4 讨论2.4.1 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绿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休闲处理(p<0.05),,这说明绿肥翻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42;S15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惠芳,杨云芳;渭北旱塬果园灌溉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2 杨尚英;穆婉红;肖国举;;渭北旱塬气温变化及对小麦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5期

3 张翼涛,董彦卿,蒋代章,毛瑞洪;渭北旱塬小麦高产优质配套技术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5年01期

4 万惠娥,雍绍萍;渭北旱塬持续高效农田种植模式研究与示范[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4期

5 杨尚英;唐艳娥;肖国举;;近48年来渭北旱塬气候变化对苹果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2期

6 李炳富;夏俊海;张林森;张立新;李丙智;;陕西渭北旱塬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J];果农之友;2012年05期

7 杜景川;;渭北旱塬农田蓄水保墒浅析[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83年03期

8 周瑞华;周密;洪晓强;;渭北旱塬东部耕作保墒技术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1986年06期

9 TB向贤;李建军;;渭北旱塬种植业的优化结构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1987年03期

10 张启华;高翔;郭永华;赵崇耀;;渭北旱塬冬季覆盖保墒效果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严宝文;王晓辉;;渭北旱塬优质苹果产区农业水土系统状态区划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2 任金礼;陈小龙;;地震在渭北旱塬找水工作中的应用[A];陕西地球物理文集(十)--资源与灾害地球物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铜川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姚关盈;渭北旱塬一年一作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N];陕西科技报;2004年

2 记者 李岚;扶贫:不仅仅是春风拂面[N];金融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齐宇强 通讯员 朱江博;渭北旱塬,53年的育种传奇[N];陕西日报;2014年

4 靳军;陕西:抗旱小麦新品种普冰9946选育成功[N];农民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刘晓辰;海升:打造中国农产品国际品牌[N];经济日报;2006年

6 李亮 本报记者 程伟;让农民更多尝到科技致富的甜头[N];陕西日报;2007年

7 记者 王永锋邋通讯员 秦延安 王剑;我省旱情严重 全力抗旱成当务之急[N];陕西日报;2007年

8 严东;苹果废枝育香菇 五年产值过两亿[N];中国特产报;2005年

9 严东;苹果废枝育香菇 五年产值过两亿[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甘卓亭;渭北旱塬苹果园根系分布格局及其土壤水分生态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娇;渭北旱塬麦田保护性耕作长期轮耕效应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宁宁;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施肥与保护性轮耕技术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吕薇;渭北旱塬连作麦田保护性轮耕和施肥效应定位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燕玉超;基于GIS的渭北旱塬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变化趋势模拟[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乐;渭北旱塬地区干旱—农业匹配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6 高琼;陕西渭北旱塬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冉伟;渭北旱塬果园生态系统演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赵佐平;施肥对渭北旱塬富士苹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蕾;渭北旱原连作麦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蓄水保墒与增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曹寒冰;渭北旱地冬小麦监控施肥技术的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87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87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3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