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LR效应因子结构特征及RxLR145调控机制探索
发布时间:2020-03-22 10:38
【摘要】:病原卵菌在侵染寄主的过程中,通过分泌大量的RxLR效应因子干扰植物,导致植物疫病的发生。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RxLR145在辣椒疫霉侵染1.5h就开始大量表达,具有能够引起烟草叶片坏死,抑制毒性蛋白BAX引起的烟草叶片细胞坏死等功能。本研究首先解析了RxLR145的三维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PDB数据库中的8个RxLR效应因子结构,全面总结了RxLR效应因子的结构特征。结构同源性比对发现,RxLR145和DNA/RNA结合蛋白在三维结构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结合RxLR145表面分布大量正电荷,我们推测其可能通过特异性结合寄主体内一些DNA/RNA行使作用。为了验证这一推论,本研究运用CHIP-Seq技术筛选了RxLR145在拟南芥中的特异性DNA结合序列,并利用EMSA、MST以及SPR验证RxLR45确实可以和DNA序列进行特异性结合。为了更深入了解RxLR145作用机制,本研究进行了RxLR145的转基因拟南芥的转录组测序,发现RxLR145能够调控拟南芥中12849个基因的表达量。其中6322个基因表达下调,6527个基因上调。这些基因涉及到蛋白泛素化、磷酸化,植物和病原物互作,内质网中蛋白加工,调节自噬,内吞作用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过程。而CHIP-Seq结果说明RxLR145结合的特异性DNA是位于这些通路中相关基因的上游的。二者结果相结合说明RxLR145通过行使转录因子的功能调控寄主的防卫反应,具体结果如下:1、解析RxLR145效应因子的结构:每个晶体非对称单元含有两分子的RxLR145,N端RxLR-dEER区域没有电子云密度,是无序的。C端由5个WY区域组成,每个WY区域都由4个α螺旋和三个无规则卷曲组成。每个WY之间由一个短的α螺旋(linker螺旋)相互连接。2、通过比对所有已报道RxLR效应因子结构发现:(1)WY区域构象差别集中在K-motif和第三个无规则折叠区,说明这两个区域承担了大部分的进化压力。(2)linker螺旋具有调节WY区域排列方式的作用,改变WY区域的排列方式可能是RxLR效应因子另一种潜在进化方式;(3)WY区域会发生motif缺失或改变;(4)所有的RxLR结构表面都分布有大量正电荷,暗示该类效应因子寄主内靶标可能是带负电荷的。3、CHIP-Seq结果证明了RxLR145和MADS-box转录因子以及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的特异性识别序列结合,进而可能调控蛋白泛素化及磷酸化等途径。4、RxLR145能调控拟南芥中12849个基因的表达量。其中6322个基因表达下调,6527个基因上调。这些基因涉及到蛋白泛素化、磷酸化,植物和病原物互作,内质网中蛋白加工,调节自噬,内吞作用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过程。RxLR145的转基因拟南芥RNA-Seq结果和CHIP-Seq结果显示二者包含662种共有细胞通路。这些通路主要包括核糖体组成、转录、氨基酸代谢调控、植物泛素化以及蛋白磷酸化。这一结果表明RxLR145可能通过结合到能编码泛素化及磷酸化蛋白的相关基因上,影响这些基因表达,从而抑制植物免疫反应的进行。
【图文】:
有报道称 RxLR-dEER 基序是通过和寄主细胞膜上的 PI3P 结合而进入寄主细胞的(Kale et al., 2010)。RxLR-dEER 保守域中,RxLR 己经被证明是必需的,dEER 序列在信号传导中也有一定的作用。窦道龙证明,RxLR 序列中 L 是必需的,同时 R 被替换后病原侵染寄主数量大大减少(Dou et al., 2008)。但有研究质疑这种说法。首先,来自真菌的 Avr M和 Avr L567进入细胞并没有 PI3P的参与。其次,AVR3a 和 PI3P结合位点是其 C 端带正电荷的表面氨基酸(Yaeno et al., 2011)。目前对少数几个 RxLR效应因子功能机制研究比较深入,比如 Avr3a 可通过稳定泛素化连接酶 CMPG1 调控寄主防卫反应(Bos et al., 2006)。Avr2和磷酸激酶 BSL1互作,涉及油菜素类固醇信号途径(Saunders et al., 2012)。AvrBlb2 能够阻止防卫蛋白酶的分泌(Bozkurt et al.,2006)。Pi03192 和 NAC 转录因子互作阻止自身定位发生变化(McLellan et al., 2013)。PexRD2 和 MAP3K 互作阻止抗病信号途径(King et al., 2014)。Pi04314 和一种磷酸酶PP1c 互作,促进致病疫霉的侵染(Boevink et al., 2016)。这些 RxLR 效应因子互作模式如图 1-2 所示。
图 1-2卵菌一些 RxLR效应因子作用模式Fig. 1-2 Binding partner of some RxLR effectors析,使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此类蛋白。2008 年菌的效应因子和 R 蛋白 AvrPto-Pto 的复合物机制,,为这类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Xiang库中收录了 8 个 RxLR 效应因子的结构,分别由 7 个 WY 区域组成,是目前报道的分子量最 ATR1,该蛋白除了 2 个 WY 区域,还含有Chou et al., 2011);上述两个蛋白的每个 Wα 螺旋被称为“linker”螺旋。从致病疫霉中分离白的 WY 区域之间并没有“linker”螺旋的存在,的 AIM 区域存在一个“linker”螺旋(Maqbool 和 PexRD2 以及分离自辣椒疫霉的 AVR3a11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2.4
本文编号:2594920
【图文】:
有报道称 RxLR-dEER 基序是通过和寄主细胞膜上的 PI3P 结合而进入寄主细胞的(Kale et al., 2010)。RxLR-dEER 保守域中,RxLR 己经被证明是必需的,dEER 序列在信号传导中也有一定的作用。窦道龙证明,RxLR 序列中 L 是必需的,同时 R 被替换后病原侵染寄主数量大大减少(Dou et al., 2008)。但有研究质疑这种说法。首先,来自真菌的 Avr M和 Avr L567进入细胞并没有 PI3P的参与。其次,AVR3a 和 PI3P结合位点是其 C 端带正电荷的表面氨基酸(Yaeno et al., 2011)。目前对少数几个 RxLR效应因子功能机制研究比较深入,比如 Avr3a 可通过稳定泛素化连接酶 CMPG1 调控寄主防卫反应(Bos et al., 2006)。Avr2和磷酸激酶 BSL1互作,涉及油菜素类固醇信号途径(Saunders et al., 2012)。AvrBlb2 能够阻止防卫蛋白酶的分泌(Bozkurt et al.,2006)。Pi03192 和 NAC 转录因子互作阻止自身定位发生变化(McLellan et al., 2013)。PexRD2 和 MAP3K 互作阻止抗病信号途径(King et al., 2014)。Pi04314 和一种磷酸酶PP1c 互作,促进致病疫霉的侵染(Boevink et al., 2016)。这些 RxLR 效应因子互作模式如图 1-2 所示。
图 1-2卵菌一些 RxLR效应因子作用模式Fig. 1-2 Binding partner of some RxLR effectors析,使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此类蛋白。2008 年菌的效应因子和 R 蛋白 AvrPto-Pto 的复合物机制,,为这类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Xiang库中收录了 8 个 RxLR 效应因子的结构,分别由 7 个 WY 区域组成,是目前报道的分子量最 ATR1,该蛋白除了 2 个 WY 区域,还含有Chou et al., 2011);上述两个蛋白的每个 Wα 螺旋被称为“linker”螺旋。从致病疫霉中分离白的 WY 区域之间并没有“linker”螺旋的存在,的 AIM 区域存在一个“linker”螺旋(Maqbool 和 PexRD2 以及分离自辣椒疫霉的 AVR3a11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克明;陈雪;;辣椒疫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2011年07期
2 张运法;;X射线晶体学的诞生及其作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05期
3 施蕴渝;吴季辉;;核磁共振波谱应用于结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生物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4 严占勇;辣椒常见病害的诊断及其防治[J];植物医生;2004年05期
5 王利国,李玲,彭永宏;植物真菌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易图永,谢丙炎,张宝玺,高必达;辣椒疫病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02年05期
7 丁建成,戚仁德,顾江涛,黄立方,王贺胜,刘爱卿;辣椒疫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5期
8 魏玲玲,丁建;辣椒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江西植保;1999年02期
9 贾菊生;新疆辣椒疫病及防治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2年03期
10 周启明,李林英,杨淑华;辣椒疫病的调查研究[J];中国蔬菜;198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付丽;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果胶裂解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晓燕;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csda1亚细胞定位和RxLR效应因子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94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94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