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图文】:
技术路线图
微生物量碳(mg/kg)活性有机碳(g/kg)水溶性有机碳(g/kg)颗粒态有机碳(g/kg)速效钾(mg/kg)速效磷(mg/kg)铵态(mg/(mg/kg) 1.000(g/kg) 0.179 1.000碳(g/kg) 0.285 0.310 1.000碳(g/kg) 0.145 0.388 0.239 1.000g/kg) 0.546** 0.221 0.267 0.107 1.000g/kg) 0.404 0.537** 0.401 0.161 0.434* 1.000g/kg) -0.504* 0.036 -0.142 0.227 -0.339 -0.399 1.00g/kg) 0.019 -0.177 -0.082 0.143 0.045 0.049 0.16在 0.05 水平上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在 0.01 水平上显著的相关性,下同。**means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at 0.05, and 0.01 level, respectively; The same be于层次分析法对土壤单一指标权重的确定析法(AHP)是由 Saaty[91]提出的主观赋权法。AHP 法将决策因素分三个层次[92]。AHP 法的主要原理是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和二级对应的重要度和权重值。该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建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 3-17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41.4;S1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仵峰;张凯;宰松梅;王华震;赵璨;;小麦玉米秸秆掺土还田量对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24期
2 邱立春;孙跃龙;王瑞丽;张旭东;窦森;关松;郭聃;;秸秆深还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5年06期
3 周富春;余祥;;基于AHP模糊评价法的水库健康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8期
4 李硕;李有兵;王淑娟;师江澜;田霄鸿;;关中平原作物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4期
5 刘威;黄丽;鲁剑巍;李小坤;;两种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结构和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年02期
6 黄金花;刘军;杨志兰;魏飞;郭成藏;景峰;刘建国;;秸秆还田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变化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3期
7 赵士诚;曹彩云;李科江;仇少君;周卫;何萍;;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年06期
8 王虎;王旭东;田宵鸿;;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不同活性组分储量及分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12期
9 矫丽娜;李志洪;殷程程;王晓飞;辛士颖;于磊;;高量秸秆不同深度还田对黑土有机质组成和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5年03期
10 关振寰;李巧云;张仁陟;王琳;张军;;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易氧化和总有机碳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世杰;全量秸秆不同深度还田土壤腐殖化特征及培肥效果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2 郑丹;不同条件下作物秸秆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06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06203.html